外资商超中国沉浮录,这是一个徒弟干掉师父的故事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19-03-24 01:48:23
浏览

  曾经有多辉煌,现在就有多落寞。

  这句话用在外资商超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再合适不过。

  近日,彭博社报道称,德国最大、欧洲第二、世界第三的零售批发超市——麦德龙,正计划出售其中国的业务。目前,该出售已引起包括腾讯、永辉、物美、苏宁等国内企业的兴趣,并寻求在今年4月进行第一轮投标。

  至此,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外资商超已纷纷撤离。

  沃尔玛、家乐福加入腾讯系,欧尚、大润发牵手阿里系,外资商超成为中国互联网巨头的一块“拼图”。此外,乐天玛特彻底退出中国,麦德龙正在寻找买家。

国是直通车 侯雨彤 制图 国是直通车 侯雨彤 制图

  外资商超沉浮录

  最初,外资商超在中国做生意并不容易。

  计划经济和未打开的国门,让商品、人员、资金的往来变得异常困难。直到199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才正式允许外资企业通过合资的形式进入特定地区的零售业。

  不过,最初开放仅限服装和百货领域,到1995年才拓展至食品及连锁经营。正是在这一年,家乐福在中国北京开出了第一家门店。

  此后,外资商超在中国遍地开花。

  1996年,德国企业麦德龙进入中国,首家门店开在上海;荷兰企业万客隆进入中国,首家门店开在广州;美国企业沃尔玛进入中国,首家门店落地深圳。1997至1999年,泰国企业易初莲花、法国企业欧尚等先后进入最后进入中国市场。

  长期封闭的中国,迫不及待地需要了解和学习国外新型的商业模式。而伴随改革开放,人们的钱袋子鼓起来,去大型商超购物成为一景。

  一拍即合。外资商超纷纷进入中国跑马圈地。中国各地出现了“门还没开就有一大批人排队等候”的场面,盛况一度可以用“躺着赚钱”来形容。

  招商证券的一份研报显示,自2004年至2011年,外资商超在中国进入了“扩张期”。沃尔玛2004年以前仅在10个省份开设了27个门店,到2010年已在全国24个省份开设了219家门店。家乐福也不甘示弱,2010拥有门店增加至182家。

  此时,中国电商阿里巴巴、京东正在加速崛起。不久后,互联网消费、新零售在中国成为大趋势。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外资商超在中国的发展遇到瓶颈,企业经营也遇到问题。

  灵兽传媒创始人兼CEO陈岳峰分析,外资商超之所以纷纷落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消费市场的变化,而外资超市并没有及时作出有效调整。相较之下,本土超市更接地气,得以后来居上。

  零售的本质未变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富甲美国: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自传》一书的序中写道,零售存在的意义,就是不断提高效率,降低中间环节的费用,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刘强东还进一步写道,今天炙手可热的“互联网+”,绝不意味着互联网对包括零售在内的传统产业的完全颠覆,而是要在工具意义上找到提升传统行业效率的有效契合点。

  所以,阿里收购高鑫零售,拿下大润发和欧尚后表示,将以大数据和商业互联网化为核心,通过全面数字化完成“人、货、场”的重构和升级。推进门店数字化,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现代物流及个性化的消费者体验。

  苏宁在收购万达百货后称,互联网时代下的店面不单单是商品销售的场所,更是不同场景下的流量入口,是消费者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自然衍生的场景流量,也是最稳定、最廉价、最有转化价值的流量。

  在零售领域,阿里系的劲敌腾讯系也在布局线下,去年1月家乐福宣布,腾讯和永辉对其进行潜在投资,去年6月腾讯又与沃尔玛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合作皆有一个目的,利用各自的优势,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购物体验。

  而外资商超选择与中国企业合作,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败退”。互联网评论家丁道师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表示,腾讯和沃尔玛的合作,互利共赢,沃尔玛为客户提供便利支付,腾讯线下场景支付进一步扩展。

  今年2月份,德勤发布《2019全球零售力量》显示,沃尔玛连续20多年蝉联全球最大零售商。家乐福2月份公布的2018年度业绩显示,中国区业务表现利好,带动大中华区利润大幅提升,较去年增长11倍达到3.5亿元人民币。

  刘强东说,零售的秘密都在沃尔玛的货架上。从1945年至今,沃尔玛经历了零售业从杂货店到折扣零售店,再到购物广场、社区店、便利店、电子商务等多种业态的发展,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说,零售就是要找准定位,然后做到极致。(张文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