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形势稳中有变 如何提升市场信心?

光山新闻网 admin 2019-02-02 22:34:53
浏览

  稳中有变的经济形势下,如何提升市场信心

  无论从整体经济的基本面,还是从经济的韧性上而言,目前中国经济在稳中有变的背景下,

  变中取稳、稳中向缓。而与之相对的是,市场上的预期和信心,却明显太过悲观

  文/万喆

  10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近期一系列经济政策进行了定调。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对此要高度重视,增强预见性,及时采取对策。

  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很不平静。当前的经济形势是长期和短期、内部和外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外部环境也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政策效应有待进一步释放。

10月19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50899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图为江苏盐城一家企业内的生产景象。/p 记者 泱波 摄

图为江苏盐城一家企业内的生产景象。 记者 泱波 摄

  市场信心和经济基本面有所背离

  经济数据秋季报出来可见,虽然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速下降至6.5%,被一些人“惊呼”“十年最低”云云,但其实无论横向与全球经济体、尤其是特大经济体相比,抑或纵向与近年来我国的GDP增速相比,都显得仍然坚实。经济虽然放缓,但并不失速,符合“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的特征。

  尤其是今年正式启用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显现出较好韧性,4.9%这一数字同比及环比均下降0.1%。在经济增速稳中趋缓的形势下,就业能够有此成绩,当是因为经济结构优化造成的。可以见到,从产业构成看,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前三季度,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3.7%、35.5%和60.8%。而服务业吸收就业的能力是高于农业和工业的。

  此外,居民消费中,前三季度服务性消费比重为50.2%,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在社会消费品零售中,消费升级类商品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升级切实存在,比如服务需求升级带来了服务的细化,仅快递行业就在不断扩大、且分化出各种专业性快递分支。因此,经济增速虽然下降,但就业岗位保持稳定,符合“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方式的转变。

  可以说,无论从整体经济的基本面,还是从经济的韧性而言,目前中国经济在稳中有变的背景下,变中取稳、稳中向缓。而与之相对的是,市场上的预期和信心,却明显太过悲观。

  诚然,突然爆发的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和中美贸易摩擦,让整个世界都陷入极大的不确定性恐慌中,而国内正在新旧周期转换的“阵痛期”,互相加成,可能是市场信心与市场基本面不符的主要原因。

  经济韧性仍强,但要警惕分化

  提振市场信心,就需要消除忧虑;消除忧虑,首先需要了解其背后逻辑。此间特别要注意的是,一方面经济韧性仍然较强,但另一方面应警惕分化加大。

  一是消费分化。消费支出增幅加快,消费升级确实存在,与此同时,也需要警惕消费降级的可能趋势。近期,究竟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的话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其实,消费升级和降级并非不可能同时存在。关注消费升级、优化供给的同时,也应警惕消费降级的可能发生,在社会保障等方面继续发力。

  二是企业分化。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分化较大。无论从企业利润,还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等来看,都会发现企业的分化变强了。虽然有规模经济等原因,也与强监管背景下一些中小企业、落后产能被淘汰有关,但也必须警惕,其中存在的竞争不完全中性的问题。

  三是收入分配分化。这不仅表现在个人收入,也表现在政企、行政与市场等怎么分配的问题上。减税政策是否能够出台?政府究竟怎么看待与市场、企业的关系?这些都是市场极尽关心的问题。可以说,市场对财税改革有着热切的期盼,却一直难以满意。税收的分配要做到“调节市场——提高公共服务公共管理能力——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而非相互争利。

  四是市场信心分化。目前,出现市场信心与经济基本面相背离的状况,甚至引起了市场的波动。事实上,许多人并非对中国经济“没有信心”,而是处于一种“信心混乱”的状态,这诱发了一种漫无边际的不满情绪。很多所谓“看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主要也是因为“信心混乱”引起的。

  市场信心对政策的需求

  之一 —— 连贯性

  市场的忧虑何来?必须看到,除了内外部宏观因素的原因,还有很多具体的微观因素,比如有些改革政策在执行中不够系统、不够细致,打乱了市场预期和信心。因此,要提振市场信心,需要在政策连贯性、一致性、公开性上下功夫。

  首先是连贯性。从这次金融市场的调整来看,当前市场的很多问题都是政策缺乏连贯性触发的。就拿最近备受关注的股权质押爆仓来说,截至 10 月17日,两市存在股权质押未解押的占全部 A 股的 68.2%。问题成因可能要回溯到约三年前——2015年是股权质押规模增量最多的年份,其质押市值49302亿元,同比增长91%。2015年的“股灾”就起于政策逆势强势推升,而后又强势去杠杆。这一次的问题也和政策的反复有较大关系。

  实际上,在这十年里,所有公司都经过了几番放水、缩紧、再放水的过程,这也是加杠杆、减杠杆交替的历程,房价就是明证。近五年来,这个趋势变得更为明显。应该说,当前这一轮加强监管的方向是正确的,去杠杆的初衷也是好的,但是市场不是一天炼成的,市场中的扭曲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去掉。

  政策出台如果过于猛烈,虽然意在去除风险隐患,却可能会造成市场“躁动”,从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尤其是中国的市场体量已经这么大,尽管其中有不少问题必须解决和加以规范,但要有相当耐心和恒心,厘清背后逻辑,给予适当缓冲,有定力、有手段地完成改革。而不能粗放式下药过猛,更是切忌转向过猛,或经常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