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干部被“围猎”风险高:孟伟落马牵出一大批干部(2)
而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原株洲县)原环保局局长周恒立也将一群人带入了“歧路”。周恒立案发后,一副多米诺骨牌由此被推倒,同一单位内17名领导干部被查,4名时任班子成员“全军覆没”,10余名二级机构负责人被悉数问责。
窝案频发、一把手等重要业务岗位沦陷,是生态环保领域腐败问题的两大特点。有专家表示,生态环保系统中一人分管一片,一人负责一类或几类项目情况较多,环保验收合格不合格、一个项目能不能上,人为主观因素往往起很大作用,话语权也集中于个别干部,造成生态环保系统内部监督难度较大,集体决策容易演变为走过场。
一名曾供职于某环评机构的环评工程师则表示,环评报告前机构或企业会主动与环保官员进行“勾兑”:“当然,就算有环评机构帮忙,打通关系也不是搞定某一个人就行,而是要说动上下一帮人。”这或许一语道出生态环保系统窝案多发的原因。
梳理近年全国查处的环保领域腐败案件,涉案金额普遍较大也是显著特点之一。河北省原环保厅副厅长李葆为他人请托事项提供帮助,共收受他人财物折合人民币1397.3万元、美元6万元。更有甚者,山西省原环保厅厅长刘向东利用职务便利,收受他人财物共计6881万余元人民币、378.5万美元、160万港币以及18万欧元。胃口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生态环保领域专业性强,具有一定封闭性,领导干部同一岗位任职时间长,被‘围猎’的风险自然增大。”吴海英表示。部分落马官员的问题涉及环评审批、工程承揽、科研项目管理等多方面,相关领域利益丰厚且自由裁量权较大,这也使得处于“要害”岗位的环保干部容易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外行人查不出问题”,不惜铤而走险。
此外,据去年生态环境部统计,从中央环保督察移交问题分析,涉及环境保护工作部署推进不力、监督检查不到位等不作为、慢作为问题占比约40%。问责严厉,已成为生态环保领域违纪案件的特点之一。
在甘肃省祁连山系列环境污染案中,生态环境部的通报指出:“有关地方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不力,未能贯彻‘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违法违规开发矿产资源和建设水电项目,推动整改落实不力。”
专家表示,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在生态环保问题监督压责上不作为、慢作为,不少党委政府顾虑停工停产整顿、区域限批会在一段时间内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尽管明知理论上有更优选择,但实际上很难达成为长远发展“壮士断腕”的最优共识。
坚持靶向治疗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环保不是一个简单的业务问题,而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必须齐抓共管。”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蔡志强表示。实践中,纪检监察机关也正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督查力度,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我们将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靶向治疗、精准施治,突出重点削减存量、零容忍遏制增量。”吴海英介绍,十八大以来,驻生态环境部纪检监察组共查处违纪案件175起,处分党员领导干部6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