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口碑低票房 国产纪录片离“院线时代”还有多远?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19日电(袁秀月)年初上映的纪录电影《四个春天》曾让7万多豆瓣网友留下8.9的高分,并一度在网上刷屏。但这种热度并没有反映在票房上,该片最终只取得一千万的票房。
其实,不只是《四个春天》,很多纪录电影都在经历高口碑、低票房的魔咒。纪录片从电视走进电影院并非那么简单,不仅观众需要适应,创作者也要调整思路。不过,在北影节论坛上,很多业内人士仍很乐观,因为在他们看来,这至少代表着纪录电影正离观众越来越近。
《四个春天》海报
2017年,纪录片《二十二》以黑马之姿,创下了超过1.7亿的票房。当年,共有三部纪录片电影票房超过3000万。在《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8》中,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将2017年称之为纪录片发展的“拐点”。
一年之后,纪录片市场又与之前不同。张同道说,据他们统计,2018年国内共上映16部纪录电影,总票房达5.26亿,这也是历年来纪录电影的最高纪录。
然而,在2018年,《二十二》的奇迹并没有复制。在北影节纪录单元入围的作品中,《大三儿》《生活万岁》《最后的棒棒》等票房成绩都不佳,最好的才有400多万。
《二十二》的异军突起,让很多人都心潮澎湃。然而,良友(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徐秋丽认为,这并不能寻找到规律,因为很多都在赔钱。在她看来,纪录电影是没有市场规律可寻的。张同道也说,纪录片基本没规律,通常都是觉得没希望的时候,爆一个冷门。
《二十二》海报
从这个角度来看,《四个春天》的票房成绩似乎还算过得去。北京电视台纪实节目中心主任严葳认为,纪录电影虽然票房不高,但影响力很大。
不过,他也对中新网记者表示,纪录片上院线最大的问题是还不够赚钱。虽然纪录片出来后大家都很喜欢,但真正作为产品来说,它的票房号召力还无法跟商业片、剧情片比,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纪录片从电视走上院线似乎没那么容易,首先是播放平台和观看环境不同。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负责人李逸说,在封闭的电影院里看完一部纪录片,跟电视节目随时可以被打断,还有广告以及字幕条,两者的环境不一样。
不过,也有人认为,纪录片更适合大荧幕播放。在湖南广播电视台金鹰纪实频道总监章红伟看来,观看纪录片更需要带着仪式感,仔细去感受导演在其中倾注的心血,不适合电视这样较为嘈杂的平台。
《生活万岁》海报
事实上,纪录片走进影院,要克服的还有很多。去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任长箴和《极地》导演程工,合作完成了纪录电影《生活万岁》。任长箴说,他们都是做电视出身,没有做电影的经验,所以整个过程都是“懵的”。
在她看来,电视本身具有“絮絮叨叨”的特性,所以电视上播出的纪录片必须有解说词,但在电影院放映,就要让人静下来,给人留有余韵。所以,她认为导演要做的,就是换了环境之后,怎么还能让观众接收到他们传递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