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圈养大熊猫繁殖野化:从“两情相悦”到回归自然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19-04-25 15:43:50
浏览

  “吃饭了!快过来了!”随着饲养员几声吆喝,一群大熊猫幼仔朝着草坪奔来,随后把脸埋进奶盆大口喝起来。4月下旬,位于四川省阿坝州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简称研究中心)神树坪基地内,去年出生的幼仔正茁壮成长。眼下正是繁殖季节,再过几个月,这里又将迎来一批新成员。

  作为中国的“国宝”、动物界的活化石,大熊猫以其憨态可掬的形象被人们喜爱,其人工种群的繁殖野化也一直富有“神秘色彩”。近日,记者探访研究中心各基地,揭秘圈养大熊猫繁殖野化的全过程。

图为享受美食的熊猫宝宝。安源 摄

图为享受美食的熊猫宝宝。安源 摄

  神树坪基地繁育场的监控室内,处于发情期大熊猫的生活状态直接显示在大屏幕上。该基地动物管理部部长李果告诉记者,大熊猫配对是一个“两情相悦”的过程,“一只雌性大熊猫的旁边各挨着两只雄性大熊猫,通过观察雌性向哪边活动得多,同时识别它们交流时的叫声,就可以判断哪两只‘相恋’了。”

  据李果介绍,“热恋期”的大熊猫经过一至两天的单独相处便可完成配种。接下来,工作人员通过B超检查、激素监测、行为观察(减食、活动量增加)等手段判断其是否怀孕。最后经过孕期120至130天的细心照料,便能迎来大熊猫幼仔的出生。

  “仅2018年,就有31只幼仔在这里出生。”李果告诉记者,截至2018年底,研究中心圈养大熊猫种群已达285只,占全世界圈养种群的近60%,建立了世界上人工种群个体数量最多、遗传结构最合理、最具活力的圈养大熊猫种群。

资料图:大熊猫在搂着木桩酣睡休息。樊甲山 摄 图片来源:东方IC

资料图:大熊猫在搂着木桩酣睡休息。樊甲山 摄 图片来源:东方IC

  “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这样的密集产仔是想都不敢想的。”李果回忆,当时为提高大熊猫种群数量,大熊猫专家们迎难而上,开启了“提高大熊猫繁育力”的研究,最终经过多年努力攻克了“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等问题。

  不过,并非所有的大熊猫幼仔都会在神树坪基地繁殖场出生并被圈养,少数幼仔将在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简称核桃坪基地)出生,接受长达两年的“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最终回归自然。

  核桃坪基地负责人吴代福告诉记者,“母兽带仔”这一概念提出于2010年,“就是让有野外生存经验的母兽在野化培训圈内产仔,在不直接接触人和人工食物的前提下,使幼仔从出生起就跟随母亲在半野化的环境中锻炼生存技能、积累生存经验。”

  “野化培训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对应生存环境中面积大小不一、拥有野生动物数量不一的两种山林。”核桃坪基地动物管理部部长刘晓强说,大熊猫幼仔长到一岁多开始食竹时,经过能力评估测试,工作人员会将更优秀的个体转移到更高、更广的山林接受更大挑战,以确保最终放归的大熊猫在同龄一代中身体素质最好、野外生存能力最强,从而提高放归成功率。

  “放归后长期的监测结果证明,经‘母兽带仔’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在野外均能较好地适应当地气候、地形、植被、竹种等环境独立生存。”刘晓强介绍,目前先后有11只人工繁育大熊猫经过科学野化培训后放归自然,其中有9只在野外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