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创中心建设持续升温:硬科技按下加速键(2)
这一系列“硬核”的创新成果背后,是上海日益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随着上海创新策源力的不断集聚,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进入深化推进阶段。
近期举行的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指出,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持续发力,加快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取得新突破。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强资源整合,加大人才集聚,努力打造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建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期工作顺利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户广州南沙。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设立72个科研机构。粤港联合创新资助项目达151个。
在北京,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构成的“三城一区”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
怀抱中关村科学城的海淀区中,每天有将近60家高科技企业诞生,而这是一个仍在递增中的数据;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服务业占比达到90%;目前已搭建8个原始创新平台,持续发力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
怀柔科学城已经高质量地完成了城市设计方案征集,在空间规划、科学规划、发展规划方面形成了初步成果。在这里,大科学装置综合极端条件试验装置大部分主体结构封顶,材料基因组等5个交叉研究平台全部主体封顶,“科学”与“城”正在加速融合。
坐落在中关村科学城和怀柔科学城连线上的未来科学城已经组建了5个协同创新平台,引进多个优质项目,建成国际人才大厦。今年作为未来科学城规划实施的第一年,昌平区正着力推进沙河高教园科教融合,加快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三期建设。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85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10项,拥有国家级、市级研发机构超过220家,这里孕育了大量科创成果,让集成电路、医药健康、信息技术等高精尖产业不断开枝散叶。
4月10日,中科院在上海发布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
新华社记者 方 喆摄
“施工计划”纷纷落地
对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科技创新,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施工计划”,科技创新的进展将使城市发展的蓝图更美好。
上海市提出了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实效,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4%以上,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例逐步提高。到2035年,上海建成富有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涌现一批世界级科研机构、创新平台和创新企业,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
合肥将高定位建设国家科学中心,高标准规划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大力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8+N+3”创新体系,加快聚变堆园区和国际聚变能联合中心建设,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和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开工建设合肥超算中心,推进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等预研。
在南京市今年一季度集中开工的179个全市重大产业项目中,先进制造业项目占到105个,总投资510.4亿元。这些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力度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将为南京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