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一些青少年沉迷网络短视频 家长应担起责任
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共青团中央、腾讯公司、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等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前不久,国家网信办指导并组织“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平台开展试点,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短视频为什么会导致青少年不同程度的沉迷?新上线的防沉迷系统效果如何?各方应该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共同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记者近日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
——编 者
听到欢快的《海草舞》,家住河北省石家庄市的王萍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她的女儿正读小学三年级,以前偶尔会在放学后和节假日看一些短视频,主要是放松消遣,听听歌、看些搞笑短剧,也会学点创意手工。最初王萍并没有把孩子刷短视频这件事放在心上,甚至还鼓励孩子跟着短视频学跳《海草舞》……
可没多久,王萍发现女儿花在短视频上的时间越来越多,班主任也反映孩子课上课下经常跟同学们讨论短视频的话题,影响学业。王萍也留意到,有些短视频内容并不适合10周岁左右的小学生观看。她开始担心女儿陷入“短视频沉迷”,不能自拔。
缺少时间管理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一些青少年陷入“短视频沉迷”
短视频时下的火热程度,从这组数字中可见一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四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用户使用率高达78.2%,去年下半年用户规模增长率达9.1%;最近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9春季报告》则显示,2019年3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有36.6%的月总使用时长花在了短视频上……
网络短视频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导致青少年不同程度的沉迷问题。去年5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牵头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20%的青少年表示“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每天看几次”的比例也接近10%。
“在即时性很强的短视频平台上,内容传播具有瞬间的爆发力。”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室副主任田丰认为,短视频多采用用户生产内容模式,每个用户都有发布内容的权利,因此完全超出了传统专业生产内容模式下行业和企业监管的范围。“这种传播几乎不受限,爆发力、示范效应惊人,对于尚不具备完全分辨是非能力的未成年人而言,影响会更大。”田丰说。
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梦霏看来,短视频满足了很多青少年的好奇心,又非常符合注意力法则,不到几秒钟,亮点就会出现。一些短视频APP往往具有非常顺畅的用户体验,上下一划,就能切换内容,此外还能根据算法,按用户偏好推送相应的内容。“对那些缺少时间管理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的未成年人来说,时间很容易在不经意间流走。”
“青少年阶段,正是爱模仿和广泛吸收各类信息的时期,容易被不良信息误导。”王萍担心,“即使内容没问题,天天捧着手机看,视力也会受影响。”北京某小学的一位班主任向记者反映,少数学生长时间浏览短视频,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孩子上课不听讲,对短视频内容却如数家珍,语文课组词造句,网络流行语脱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