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 大熊猫等濒危物种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中新网10月8日电 谈及中国近年来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保护,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8日表示,目前,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朱鹮、亚洲象等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和恢复。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日发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问:生物多样性关系到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请问,中国近年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效?后续还将采取哪些措施和行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果?
赵英民回应称,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强和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多边治理、合作共赢的机制,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白皮书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概括起来有十个领域的成效。
一是优化就地保护体系。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明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在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大家熟知的大熊猫、朱鹮、亚洲象等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都在不断增加。
二是完善迁地保护体系。持续加大迁地保护力度。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生物遗产资源收集保存水平显著提高,迁地保护体系日趋完善,成为就地保护的有效补充,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和恢复。
三是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颁布实施《生物安全法》,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机制逐渐完善,生物技术健康发展、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监管力度不断增强,国家生物安全管理能力持续提高。
四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施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一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保护和治理。生态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服务功能逐步增强。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极大缓解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骨架基本构建。
五是协同推进绿色发展。注重以自然承载力为基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协同推进高水平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行业产业绿色转型,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进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六是完善政策法规。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规划,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生物多样性政策法规体系,颁布和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20余部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调整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七是强化能力保障。组织开展全国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建立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观测网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科技研发力度,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八是加强执法监督。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织“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碧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等专项执法行动,持续加大涉及生物多样性违法犯罪问题的打击整治力度,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九是倡导全民行动。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基本形成政府加强引导、企业积极行动、公众广泛参与的行动体系,公众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方式更加多元,参与度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