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三”载人飞船发射前夕 记者对话三名航天员
“神十三”载人飞船发射前夕,本报记者对话三名航天员
神舟一飞入苍穹 巡天半载写新篇(科技自立自强)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10月17日9时50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成功开启货物舱舱门,并顺利进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货物转运等相关工作,开始在空间站为期半年的“太空出差”。
3名航天员飞往太空前夕,本报记者和他们进行了面对面对话。
带着笔墨纸砚和影视剧上太空,调整身心状态
记者:神舟十三号任务有什么特点?
翟志刚:神舟十三号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一次重要飞行,在轨6个月。任务完成后,空间站建造阶段就要开始。我们需要同时管理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三号飞船、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形成的组合体,并将执行2—3次出舱活动。我们还会进行一次在空间站遥控航天器和空间站对接的遥操作。
记者:任务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翟志刚:最大的挑战是要在太空飞行半年之久,这对人的身体、心理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长期在轨驻留,会导致下肢肌肉萎缩。神舟十二号任务中发现,在失重环境下进行有效锻炼,有助于肌肉恢复。进入太空后,我们可能需要更早进行下肢锻炼。
其次,长期在地球轨道驻留,在单调、狭小和枯燥的环境里,难免会产生急躁和不愉悦的心情。我们计划把天上的业余时间安排好,每个人有自己的方案,比如我准备了一些历史影视剧作为消遣,还带了笔墨纸砚准备写毛笔字,提高生活的乐趣,有好的身体状态才能更好完成工作。
此外,在本次飞行任务中仍然有出舱活动,而且还不止一次。现在的出舱活动更偏向于技术的应用,比13年前的出舱活动更复杂、更艰巨、更具挑战。
王亚平:空间站任务是全新的任务,对航天员对航天器的掌握程度、航天环境适应性以及出舱训练,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此,我们开展了遥操作、交会对接、机械臂、出舱等技能方面训练,还加强了体能训练。
叶光富:首次面临这么长周期的任务,刚开始心里比较忐忑。通过前期训练,我们的身心状态、技术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为完成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居住空间、技术设备等体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飞速发展
记者:成为此次进入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有什么感受?
翟志刚:2008年,我在神舟七号任务中完成了中国航天员的首次出舱任务。13年后的今天,我再次出征太空,除了激动、振奋之外,也有压力。
载人航天每一次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都是下一次飞行任务的开始。虽然经历了无数次重复训练,但我依然保持谦虚谨慎,按照标准先把训练完成,再提出自己的想法。我是“老航天员”,在神舟十三号任务中也是“新航天员”,我要以一名没有执行过任务的新航天员的心态,去适应新的训练,同时把过去积累的经验融入新的任务中去。
王亚平:能够再次飞上太空,是我最大的梦想。第一次更多的是新鲜和好奇,第二次更多的是期待和享受。我期待享受失重反应下神奇美妙的感觉,在太空回看美丽的地球;期待和大家在中国空间站一起迎接新年;期待有机会执行出舱任务,到舱外看看美丽的太空;还期待再次带着孩子们去放飞梦想,开启新的探索。
我再次飞上太空间隔的8年,也是载人航天工程技术进步的8年。从神舟飞船到空间实验室,再到我们进驻的空间站,无论居住空间、飞行时间,还是技术设备等等,都不可同日而语。太空飞行从神舟十号的15天到神舟十三号的半年,不仅是时间的增长,还是国家航天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