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探寻绿色发展之路(2)
不仅如此,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更是促进了各地绿色高质量发展。通过示范区建设,一批过去“一油独大”“一煤独大”“一矿独大”的地区逐步摆脱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一批工业发达但污染严重地区实现绿色转型,一批生态优良、发展较为落后地区初步培育形成绿色增长点。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一座典型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长达130年的煤炭开采,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留下来了13.23万亩的采煤塌陷地、283座裸露荒山。
痛定思痛,贾汪区转变发展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指引转型发展,实施采煤塌陷地治理、水系治理,开展荒山绿化,建成“十纵五横一环”生态水网,变“地球伤疤”为“宜游花园”,变“裸岩秃山”为“森林氧吧”,变“黑臭水体”为“水韵泉城”,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2019年,贾汪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通过生态修复再造,贾汪区建成了潘安湖、大洞山、督公湖、凤鸣海4个4A级景区,探索出了资源枯竭城市生态发展的特色之路,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建设成功之路。贾汪区的努力与尝试给许多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还显著提升了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和参与水平。据统计,示范区政府绿色采购比例超80%,绿色执政意识与水平明显提升;示范区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均超过80%,节水型器具全面普及,新建绿色建筑、公共交通出行等均超过50%,全社会绿色消费理念不断增强。
探索出宝贵经验和模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经过多年实践,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探索出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经验和模式。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各地依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在夯实绿水青山本底、壮大绿色发展动能、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培育生态文化和推动生态惠民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探索形成了“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绿色资本”4种转化路径、“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复合产业、生态市场、生态金融、生态补偿”等8种实践模式,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参考样本。”
在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热议,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山东省威海华夏城所在的龙山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建起了养蚕场、石材集中开采区,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华夏文旅集团从2003年伊始,历经10余年“愚公移山”“凤凰涅槃”式的艰苦卓绝努力,修复龙山44处矿坑,以旅游搭台、用文化唱戏,建成了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大型生态文化旅游景区。
华夏文旅集团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矿坑生态修复和旅游景区建设,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体规划、一体实施、一体见效”的长效机制,先后投资51.6亿元,使矿坑废墟转变为生态良好、风光旖旎的5A级景区,带动了周边村庄和社区的转型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