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联合印发《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7-18 15:26:07
浏览

  近日,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联合印发《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作出部署。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关中、三晋、河洛、齐鲁等地域文化,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黄河流域文物资源丰富,9个省(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占全国的39.73%。做好黄河文物保护利用,可以有效支撑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可以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编制出台《规划》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推动中央重要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对黄河文化遗产进行系统保护。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部署黄河文物系统保护重大工程。此次五部门联合印发的《规划》,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实施计划和具体行动指南,也是对黄河文物系统保护重大工程的细化落实。

  第二,推动提升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水平。黄河流域在考古、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古建筑、石窟寺保护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黄河流域文物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不强,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整体水平不高,让文物活起来方法不多。通过编制实施《规划》,系统谋划工作思路举措,与各部门达成广泛共识,通过资源调查全面认定黄河文物,以考古研究厘清黄河文物价值体系,实施一批影响力重大的综合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推出一批高水平陈列展览,系统展示黄河文物价值和内涵,积极推动黄河文物保护利用成果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多部门联合印发《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

△规划范围

  《规划》强调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黄河流域“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推进黄河文物全面研究,重点作了以下部署:

  一是实施黄河流域重大考古项目。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协同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系统阐明黄河流域社会文化演变、族群迁徙融合的基本脉络,科学揭示黄河文明的核心价值、典型特征和突出地位,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和5000多年文明史发展历程。

  二是做好研究成果发布与转化。加大黄河流域考古研究成果发布力度,及时出版考古发掘报告,加强公众宣传,依托“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平台及向社会推介重要考古发现。推动黄河流域大遗址考古和研究成果转化,支撑大遗址保护利用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动研究成果向价值展示传播、科普教育等方向转化。

  三是壮大考古科研机构。支持黄河流域建设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和出土文物整理基地、考古工作基地(站)、科技考古实验室、考古博物馆等,提升考古机构和考古装备设施科技化、现代化水平。依托沿黄省、市级考古院所,打造国内一流水平的考古研究机构,依托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级专业考古机构,培育建设世界一流考古机构。

  《规划》提出在加强黄河文物资源调查、推进黄河文物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强调实施黄河文物系统保护,部署了以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