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缅怀哀思中凝聚奋进之力——写在第十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2-12 17:58:01
浏览

  新华社南京12月12日电题:在缅怀哀思中凝聚奋进之力——写在第十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

  新华社记者蒋芳、邱冰清

  又是一年“12月13日”。第十次国家公祭仪式上,凌厉的警报声将再次响彻这个城市上空,是哀悼更是警醒。

  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国之祭定格悲痛,“12月13日”成为不能忘却的共同记忆;国之殇敲响警钟,凝聚成奋进前行的力量;国之愿呼唤和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更加坚定。

  “12月13日”成为不能忘却的共同记忆

  12月的“哭墙”前从不缺少泪水与哀思。这面刻有死难者名单的墙是30万遇难同胞共同的墓碑,10665个名字是他们共同的碑文。

  94岁的夏淑琴、95岁的艾义英、89岁的刘民生3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哭墙”前。夏淑琴不识字,但很快就找到了7位亲人的名字,外孙女夏媛在她的指挥下为姓名“描新”。

  “希望姓名更加清晰,这段历史也会更加清晰。”夏媛说。一笔一划,如同刀刻,思念深入骨髓。

  12月8日,美籍华人鲁照宁将南京大屠杀期间刊发的125份美国报纸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近20年来,他征集并捐赠给纪念馆的史料已达2400余件(套)。“只要生命不停止,搜证就不会停止。”他说。

  “真相的探寻从来不会唾手可得。随着国家公祭日设立,越来越多人帮助南京还原史实拼图。”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说,截至目前,纪念馆各类藏品总量已达19.3万件(套)。

  公祭,国之礼也。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这一天,国家公祭仪式现场,下半旗志哀,《义勇军进行曲》响起,全场高唱国歌;防空警报拉响,南京全城车船止行;即使在最繁华的新街口商圈,人们也会放下手中一切,低首默哀……

  “以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公祭日是重要的固化历史之举。”倡议、推动和见证了“12月13日”从地方性悼念活动到国家公祭仪式的全过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感慨地说:“很欣慰,所有人都牢牢记住了这一天。”

  唤醒奋进前行的力量

  每天早上八点半,江东门的钟声总是准时响起。首批进入纪念馆的12名观众分两组撞响和平大钟13声,寓意勿忘国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每年12月上旬,南京全市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一年级都会开展《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教学。今年,当“记历史、诵和平、共朗读”网络云班会发出“小小和平朗读者”招募倡议后,来自南京以及江西、云南、重庆、辽宁等地学生积极报名参加。

  残破的城墙、残缺的军刀、遇难者的头颅和手臂,站在组合雕塑“古城的灾难”前,某部飞行员袁斯煜深有感触。今年以来,已有来自24家军校和部队的4800多名学员来到纪念馆,接受“入伍一课”思政教育。

  截至目前,今年已有约350万人次到纪念馆参观,其中港澳台同胞有6000多名。今年3月29日,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参观了纪念馆。他在受访时表示,身为中国人,不管在海峡哪一边都应自立自强,面对外来欺凌要勇敢抵抗。

  国行公祭,凝聚起圆梦中华的奋发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