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文物与人相近 古城“本真”呈现泱泱文化(2)
刘瀛涵介绍,梁思成先生进去之后看到了建筑的结构,发现里面有大木作建筑、小木作建筑,以及承载重量的曲梁,大木作和小木作通过这根梁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当时,梁思成先生用了一个形容词,整个建筑像“交响乐”一般美妙动听。
行走在正定古城,仿佛置身于一座中国古建筑博物馆。我国现存的唯一唐代钟楼开元寺钟楼、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宋代佛教建筑群隆兴寺等,一幢幢古建筑,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仿佛带人穿越历史长河,感受泱泱文化。
河北正定:乐享古城多彩的烟火繁花
播放视频 画中画
人在古城中,是正定人的生活日常,也是正定古城的特色所在。近年来,当地深入挖掘特色民俗、民间艺术等非遗资源,赋予这座千年古城更大的文化吸引力。通过健全古城功能,让“城中人”在“烟火气”中幸福安住。
如今,登临正定古城的南城门,极目远眺,古街古楼、古寺古塔构成了正定独特而美丽的天际线。几十年来,正定始终坚持将古城保护放在首位,努力让文化遗产有尊严地复活、有价值地存在。不搞大拆大建,精心呵护古城“本真”。
在正定,市民游客透过政府专门设立的玻璃幕墙,可以直观古井、古城墙、古街巷等文化地层遗迹,身临其境,一眼千年。
白天在古城,大家感受到的是历史文化的滋养。而晚上在这里,体验到的则是非遗文化的魅力,锣鼓点一响,阳和楼“有戏”。
始建于金末元初的阳和楼曾经是文人墨客把酒登临,创作演出元曲的中心,正定因此也成为元曲艺术重要发源地之一。元曲与汉赋、唐诗和宋词并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千里桑麻绿荫城,万家灯火管弦清”,元代诗人描述的就是当时演出的盛况。
河北梆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彭蕙蘅介绍,正定南北通衢,是当时繁华重镇。白朴先生,包括关汉卿、王实甫都曾经有过在正定生活和创作的印记。阳和楼周边的酒楼瓦肆,一些商业的活动,使中国戏曲在民间兴盛开来。
今年60岁的彭蕙蘅,这些年一直带领学生们对从民间搜集来的曲牌进行整理,试图找到河北梆子、评剧、丝弦等地方剧种与元曲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