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专家呼吁推进西南水电开发
“一个13亿人口大国实现崛起,应该考虑我们需要补齐的短板。正如外媒所说,目前唯一能阻止中国奇迹的就是水。”在5月23日于北京华北电力大学举办的“水力发电与扶贫攻坚”科普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亦楠说。
水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无可替代的至关重要性,然而它也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中国的水资源占世界的6%,却要养活占直接20%的人口。王亦楠认为,应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根本之策包括“节流”和“开源”。
但她表示,目前中国人均用水量已经处于“严重缺水”的国际标准下,而且在一些先进地区如京津冀,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国际上已经非常领先,节流潜力并不大。因此需从“开源”着手,一方面提高水资源调控(蓄水)能力,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江河连通工程;另一方面开发再生水利用、雨洪资源利用和海水淡化等非传统水源。
消能蓄洪,保护生态减少损失
水电开发究竟是破坏生态,还是保护生态?对此,清华大学教授王兆印表示,高水能河流冲刷致使河床下切,引发两岸滑坡、崩塌、泥石流、山洪灾害。青藏高原周边河流水能资源丰富也是地质灾害重灾区。
“水能是怒江的最大资源,也是造成当地地质灾害和阻碍经济发展的主因。”王兆印说。自然坝群把600公里的怒江大峡谷30%的河段由冲刷下切变成淤积。但是100多条支流仍然下切,崩塌滑坡泥石流经常发生。梯级开发可以控制大江和部分支流的下切,减少灾害,改善经济和生态。
水电站在抢险救灾中的作用更是有案可查。以西南地区金沙江白格村2018年“11·3”堰塞湖为例,中科院院士陈祖煜介绍,该堰塞体高出水面58.24米,如果蓄满最大库容7.7亿立方米,给上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及重要基础设施带来巨大威胁。
“在此次抢险救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下游从梨园到金安桥、鲁地拉、观音岩等一系列水电站,在国家防总的指挥下放空水库用来蓄洪。如果没有这些水电站,那么洪水要从丽江一直蔓延到大理,到底会增加多少损失?”陈祖煜问道。
因地制宜,或助西南扶贫减困
关于水电开发的防洪扶贫作用,与会专家表示,在国外也有很多案例。比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就是一个典范。田纳西河是美国第八大河,流经七个州,全长1000多公里。其上游和我国众多河流一样,河谷狭窄,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中下游河谷相对较开阔,地势较平缓。
“在没有水电开发前‘无为而治’的时候,田纳西流域主要种植棉花,这是当地唯一的收入来源。单一的种植方式造成了土地退化,加上森林砍伐、水土流失、暴雨洪灾频发,该流域曾是美国最贫穷落后的一个地区。”华北电力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丁晓雯说。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批准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成立了专门的流域管理局。通过把重点放在水资源管理和梯级水电开发上,流域获得了廉价的电力、便利的运输条件,通过灌溉、旅游、渔业等的发展,增加了经济收入,改善了生态环境。丁晓雯表示,到2000年左右,田纳西流域的人均收入从不足美国人均收入的一半提升到了美国的平均水平。
“对于像怒江州、凉山州这类具有丰富水能的地区来说,水能的资源优势如果不能被开发利用起来,就会不断制造各种地质灾害来消耗掉这些能量。”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说。只有开发水电、把丰富的水能尽可能利用起来,服务于人,才是最科学的扶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