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成立25周年:不忘初心 务实笃行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19-06-03 09:40:32
浏览


 
中国工程院成立25周年:不忘初心 务实笃行  
 

■本报记者 陆琦

中国工程院,这个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这个工程科技大师荟萃之地,这个伴随着改革开放大势诞生的高端智库,从呱呱落地开始,就注定了它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应国家之所需,急国家之所急。25年来,中国工程院带领广大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突破我国现代化进程瓶颈,破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工程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应时代而生

自诞生之日起,为实现我国现代化而奋斗,就成为中国工程院的“天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

他们认为成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是十分必要的,并写了一个报告上报中央。不过,中央领导对此没有作出肯定的批示。这件事也就搁置了下来。

虽然给中央的报告没有结果,但是中国科技界对于成立工程科学院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人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身份提交建议。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对成立工程科学院也并未泄气,一直保持着与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CAETS)的密切联系。

科学发现与工程技术是有社会分工的,现代化建设要靠科学,但必须要有工程方面的力量,科学代替不了工程,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都直接依靠工程。

1992年春,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6位学部委员再次提出《关于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

这一次,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并遴选66名院士,一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千呼万唤始出来”。1994年6月3日,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同时举行,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这次大会,作为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载入史册。

为改变而来

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是中国工程院的“天命”,也是每个院士肩负的神圣使命。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院士们始终满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科技报国、造福人民为使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忘我奉献,锐意创新,勇攀科技高峰,弘扬科学精神,为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引领和表率作用。

黄旭华,弃医从工追逐科学救国梦,荒凉孤岛潜心科研探“龙宫”,带领团队不到10年便实现了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

王小谟,在贵州的山沟沟一待就是19年,潜心研制先进的雷达;带领预警机团队进行长达5年的“711”工作制,为的就是给中国人争口气;

袁隆平,视杂交水稻如自己的孩子,倾注了一生的情感和心血,年近90仍坚持亲自下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