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九院成功救治一例小肠坏死病人

光山新闻网 李晓华 2019-06-04 22:31:20
浏览

上海九院成功救治一例小肠坏死病人

 

 

日前,患者老黄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外科接受了小肠小切除、回肠造口还纳术。这是他半年以来的第三次手术,如今终于告别医院,康复回家。

 

据悉,这是上海九院普外科北部院区王剑副主任医师团队再次成功抢救了此类危重病人。

 

2018年10月,57岁的老黄因为进食不新鲜扁豆腌肉饭后出现严重腹痛、腹胀来到九院北部院区治疗。本以为是小病,却不想该病来势汹汹。很快老黄被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腹膜炎,急性小肠梗阻”接受了第一次手术。手术探查发现老黄的全部小肠呈现高度扩张水肿,浆膜广泛分布黑色瘀斑,小肠系膜有静脉血栓形成,如切除全部病变小肠将会不可避免地造成终身“短肠”。这样一来老黄将终身无法正常进食,营养无法吸收,每年需要至少60万元高昂医疗费,靠长期静脉营养来生存。但是不切除坏死小肠必然会使得感染无法控制,连生命都无法保障。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普外科卞邦健副主任医师与李幼生主任反复讨论,决定暂缓切除肠管,实行腹腔开放,通过开放的腹腔随时观察肠管缺血情况,待腹腔压力降低,肠管坏死界限明确后再行手术治疗。

 

两周后,第二次手术由擅长肠衰竭治疗的王剑团队进行。术前,九院北部ICU通过各种手段积极治疗,使得病人的生命体征及内环境逐渐稳定。王剑熟悉此类危重情况,明白因肠管多发缺血灶必定造成粘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血供不可逆损伤会导致肠管溃疡穿孔。于是他在两周后再次为老黄实行剖腹探查。二次探查发现小肠浆膜面颜色已经显著好转,但是肠黏膜多发溃疡,局部虽然有粘膜岛修复,但完全修复还需要更多时间,需要等待肠黏膜修复达到最佳后再进行肠切除。因为多保留的毎一厘米健康肠管是老黄的生命线,是他日后避免长期营养支持的关键。王剑为老黄施行了小肠造口,小肠造口可以用来更好观察肠粘膜修复情况,并能通过分段肠内营养支持,促进肠道粘膜的愈合,还能预防和观察修复期间的致命性消化道大出血。

 

经过长达半年的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王剑通过术中肠镜先确定病变,顺利切除了100cm无法恢复的小肠,挽救了2米的小肠,同时将回肠造瘘关闭回纳。术后10天老黄康复出院了,目前已经回到工作岗位。

 

原来老黄得的是一类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引起的小肠黏膜溃疡坏死出血的严重疾患,国内发病极为罕见,大部分患者感染期死亡或者遗留短肠综合征造成终身残疾。此次成功救治得益于近三十年来日渐成熟的损伤控制外科及理论的建立。

 

损伤控制外科是指在救治严重疾患时改变以往早期进行复杂、完整的手术策略,而采用快捷、简单的操作,控制出血或污染,解决主要矛盾,保留进一步处理的条件,使病人获得复苏的时间,而后再进行明确的、合理的手术。此病例不仅保住了生命,还避免了短肠综合征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获得了最优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