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创”到“三创” 大学应追求价值创造
■本报记者 王之康
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变,要求大学管理者和全体教师应该用一种新的观点来看待他们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寻求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和知识进步作出贡献的方式,而且大学在与当地其他创新主体进行各种合作创新计划的过程中,应该起到领导作用,从而变成区域创新者和领导者。
近几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日益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高校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创业学院、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以及研究中心等。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如何依托这些机构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以及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乃至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能力。可以说,这些都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近日,在由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指导、清华x-lab和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技术孵化与创新生态分会联合主办的“2019年未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论坛”上,学者们就“未来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使命与定位、趋势和挑战展开讨论、分享。
其中,清华x-lab主任毛东辉希望,未来在国家层面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原始创新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并通过双轮驱动来提升大学创新、创业、创造的水平。“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形成这样的共识,即定位于价值创造和影响力,以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双创”成绩显著但仍有不足
近几年,不少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作出了有益且有效的探索。
以清华大学为例。2013年,该校启动x-lab,由16个院系共建。“我们搭建这样一个跨学科的多维度的整合性平台,是希望能够把原来学校里分散的资源和学生、老师建立更多的连接,来促进创新创业,希望为师生、校友提供一种创新生态的环境。”毛东辉说,它主要包括教育平台、跨学科资源聚集生态平台和团队培育平台。
据统计,几年来,清华大学已有超过3.5万名学生和校友、1400多个团队加入清华x-lab,他们在这里接受教育、参与实践。到目前,有500多个团队和清华科技园进行对接,注册成立公司,其中有近200个团队获得了至少一轮投资,据不完整统计,总融资额达到63亿元。
“作为一个服务于创新创业的生态平台,清华x-lab正在无形中发挥着作用。”毛东辉说,总的来说,要用创业的方式、行动的方式、生态的方式、公益的方式作“双创”教育,“因为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做传统的教学项目,不能用传统的学术方式或行政方式来建设,要在实践中让学生有所得,课程也多是实践课程”。
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当前的创新创业如火如荼,但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
“对大学尤其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大学来讲,创新创业并非其所擅长,老师和学生们更擅长的是做科研。而且院系之间、学科之间交叉非常少,而创新创业则需要更多地交叉。”毛东辉说,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在人才创新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投身创新创业的人比较少,同时大家掌握的必要创新技能和认知也很少,大学中的资源也缺乏连接,信息像孤岛一样无法实现校内校外的连接等。
他指出,在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关注创新创业,还应关注创造,也就是‘三创’。”
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