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再无盐池黄 宁夏首个脱贫摘帽县蹲点见闻
新华社记者陈晓虎、许晋豫
在宁夏盐池县高沙窝镇兴武营特色产业示范村,村民孙金花在自家新房子门口打扫卫生(5月27日摄)。除了自住,孙金花家在旅游旺季时还专门辟出房间接待游客,办农家乐提高收入 。据了解,2014年以来,盐池县累计投入资金4.4亿元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已成为盐池县的一道亮丽风景。新华社记者 郑卫 摄
四野绿染花圃香,沙漠再无盐池黄。很难想象这是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曾经风沙肆虐、满眼焦黄、贫穷困苦的盐池县。
宁夏盐池县是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盐池坚持生态建设,脱贫富民两手抓,多点发力、同频共振,绘就了一幅人进沙退、生态逆转、产业兴旺的新图景,并荣光成为宁夏首个脱贫摘帽县。
生态修复“愚公志”
仲夏时节,盐池县沙泉湾荒漠化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区内,沙柳、花棒蔚然成荫。谁能想到,这里曾是连片的明沙丘。在这里进行治沙实验的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白宇轩指着远处的一片沙地说:“这片沙地是为了做实验专门留下的。”
盐池县生态曾因过度索取而急剧恶化,20世纪80年代,全县沙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2.3%,75%的人口和耕地处在沙区。痛定思痛,盐池县2000年提出“生态立县”,2003年实施“封山禁牧”,20年来,探索出了“草为主、灌为护、零星植乔木,封为主、造为辅、重点抓修复”的防沙治沙模式,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群众一代带着一代植树种草,涌现出白春兰等一批民间治沙英雄。
治沙靠的是苦干。盐池县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棵有60年树龄的老榆树亭亭如盖。65岁的林场老职工刘钧抚摸着它说:“60年前这里是大沙窝,种一棵树比养个娃娃都难!”
曾险些被沙子埋了的冯记沟乡叶儿庄村如今有了一番新景象:村里树木成荫,村外芳草萋萋。来到68岁的叶生江家,院里的玉米堆成小山,圈里的滩羊蹦跳撒欢。聊起生态,老人回忆说:“以前过度放羊、挖甘草使得草原退化,人受沙患也受穷,羊更没吃的。生态不好转真的没出路。”
生态好转为养殖产业发展腾出了更多空间。目前,盐池县林木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31%和70%,草原产草量由10年前的每亩48公斤提高到147公斤,其中200多万亩柠条每年可为畜牧业提供饲草4万多吨。近年来,这个“中国滩羊之乡”每年的盐池滩羊存栏量稳定在300多万只。
工作人员在盐池县宁鑫生态牧场的跑道上驱赶滩羊羊群“跑步锻炼”以提高肉质品质(5月27日摄)。盐池县是“中国滩羊之乡”,2016年以来,盐池县以滩羊肉“三登国宴”为契机大力推介滩羊肉,帮助养殖户增收。 新华社记者 郑卫 摄
脱贫攻坚“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