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南海所黄晖:在海底种“树”的人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7-08 12:48:48
浏览

 
 
中科院南海所黄晖:在海底种“树”的人  
 

中科院南海所黄晖:在海底种“树”的人

黄晖(左)在西沙群岛珊瑚修复现场。

■本报见习记者 任芳言 记者 陈欢欢

夏历三月的一天晚上,三亚海岸边,几小我私家穿戴潜水装备,期待着一年一度的珊瑚排卵。亿万珊瑚虫似乎听到批示,在同一时间将配子(精子和卵子)排入海中。为了洞察个中的机密,他们必需在配子排放后一个小时内完成受精卵的收集。

阐发珊瑚的生殖周期是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下称南海所)研究员黄晖事情的一部门。在她看来,珊瑚既弱小又娇气:与藻类共生、靠光合浸染获取营养,对水情况还很挑剔。如此“难搞”的珊瑚,却让黄晖心甘情愿地在早春三月的海水中蹲守。

十多年来,黄晖和同事摸清了我国20多种常见造礁石珊瑚的有性繁殖进程,在海底修复的珊瑚礁面积高出10万平方米。直到本日,黄晖仍恪守科研一线,力争用科学手段重现海洋的五彩斑斓。

谷底向上爬

黄晖用一句话表白本身对珊瑚研究的立场:“假如喜欢,就会巴不得去。”

在研究者眼中,多样性惊人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进化的顶级典型。2002年,黄晖第一次去西沙永兴岛做观测,在船上稍一垂头,就能望穿10多米深的水下世界。珊瑚缤纷,鱼头攒动,“像天堂一样”。

可黄晖知道,彼时的“绝色”已在走下坡路。气候变暖加之工钱滋扰,珊瑚礁生态比年恶化。事情后,黄晖就见证了1998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异常升温导致浅海珊瑚大量白化灭亡。

珊瑚礁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浸染就像丛林之于陆地。珊瑚骨骼的主要身分是碳酸钙,由珊瑚虫排泄而成。珊瑚虫不绝扩大领地、逐层累积,徐徐形成珊瑚礁,与之共生的虫黄藻为珊瑚披上色彩各异的“外套”。鱼虾交往、海龟游荡,海洋中约1/4的生物都以此为家。

黄晖汇报《中国科学报》,若珊瑚白化水平不严重,珊瑚礁生态还能逐步规复。“就像得了‘慢性病’”,她打了个例如。

但随后的年代,一连不断的极度天气和工钱污染就像给得了“慢性病”的珊瑚礁新添“急性病”。当其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本领时,白化的珊瑚礁如同完全沙化的草原一般,“假如没有人工过问,规复起来会很是坚苦。”黄晖暗示。

先前海底的热闹富贵不再,但也正是从当时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掩护珊瑚礁的重要性。黄晖半恶作剧地暗示,这项生态规复事情是“从谷底往上爬”。

为了探明生态变革,黄晖把我国有珊瑚礁的海疆根基都去了个遍。因为要潜水,只能在海中乘坐小船,风波稍大,人在船上就煎熬起来。出海时间只要高出一个月,携带的蔬菜水果往往不足吃或腐朽。加之风吹日晒、晕船等,阻挠重重。

黄晖也曾受过此类煎熬,但为了节减科研经费,即便头晕目眩,也要背着30多斤的潜水装备。做不了跨步式入水,就用背滚式——背对海面坐在小艇上,后翻入海。

但对这群人来说,水下事情的辛苦抵不上他们对珊瑚纯真的热爱。

珊瑚悄悄长

2005年,黄晖教育团队开启了一项意义重大的事情——造礁石珊瑚的人工移植和珊瑚礁生态修复。

黄晖办公室门口的走廊有一口大度的玻璃缸。这并非一般的装饰用水族缸,而是一个小型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缸内40多种珊瑚调和地糊口在一起,只消一眼就能勾起人对海洋的憧憬。

缸内一片祥和,但到了真正的海洋,把一株从珊瑚上折下的断枝养大,使其酿成鱼儿的家,却不那么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