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护地:给物种一个家 还人类一个“自然”(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7-13 00:23:47
浏览

2013年,针对神农架国度丛林公园的“孤独种群”金丝猴,李迪强教育团队对其生境掩护与规复技能和遗传多样性举办系统研究,并首次成立了基于物联网技能,集成多范例传感器技能的神农架金丝猴生境和行为监测研究平台。这为实现神农架金丝猴种质资源的可一连保育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对我国其他珍稀濒危动物的掩护也提供了警惕。

基于上述4种重要物种的积聚,李迪强学科组根基搭建起了中国整个大型濒危兽类的研究平台。

“看得见野活跃植物,管得住人”

多年的野外考查经验汇报李迪强,很多濒危物种的保留近况并不清楚,困扰人类的“人兽斗嘴”原因亟待查明,仅仅研究某个物种如何掩护也是不足的。

他把眼光转向了更大标准的自然掩护地建树与打点。

2001年,李迪强第一次登上海拔4200多米的三江源,一行20多人对三江源地域长江源生物多样性举办了“摸底”考查、评估其建树自然掩护地的可行性。

历时45天,他们有过今夜难眠的高原回响,与野狼、棕熊正面交手,也被藏民们的热情博学所打动和震撼。随后,出书了《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三江源生态掩护》两本科考陈诉,促成了三江源地域优先建树成国度自然掩护区。

“还行、还在世。”李迪强笑着回想那段经验,“不外,那次返来之后,就以为世界上没有哪个处所不能去了。”

在他看来,“藏区是生物多样性掩护得最好的地域。”2001年今后,李迪强正式聚焦自然掩护区筹划和打点成长问题。

四川、云南、青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羌塘……遍历整个大藏区后,他提出了高海拔地域生物多样性掩护对策。这些地域都成为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最优先地域,并或敦促建树、或辅佐进级诸多以大型野活跃物掩护为主的自然掩护地。

据统计,迄今为止,全国共成立了包罗自然掩护区、丛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在内的1万余个差异范例的自然掩护地,共占疆域面积的18%。然而,自然掩护地的交错重叠、部分分治,以及“画圈式”的“看守”思路等问题,使得“掩护”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李迪强坦承,“处所当局画个圈就成了掩护地,觉得这样就能掩护好大自然了,但掩护区的主要掩护工具是什么、有什么威胁、采纳奈何的掩护法子低落威胁等等,没有人存眷。”

李迪强汇报《中国科学报》,一个抱负的自然掩护地应该搞清楚“家底”,要以掩护工具为焦点来设计掩护事情。为此,他组织团队正致力于成立“全国自然掩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以期建成“看得见野活跃植物,管得住人”的自然掩护地打点体系。

这一平台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新技能平台,在掩护地内部布设红外相机、无人机、自动传感器、GIS项圈等设备,对掩护地内所有动植物信息举办实施监测,并传输数据至全国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上,由专家团队举办阐明处理惩罚。

“以前是科学家科考得到数据,既不完整也无法核查,无法相识掩护地震植物的变革趋势。”李迪强暗示,此刻,对掩护地实施“网格化”打点,发挥掩护地打点人员甚至全民的气力,“人一旦进入掩护地,你走的哪条线路、看到什么动植物、听到的鸟叫、掩护设施有什么问题等,点点滴滴都被记录下来,做到了可核查。”

另外,每个巡护人员通过拍下本身不认识的生物的照片并上传至“自然掩护地生物标本与资源平台”上,成立“数字标本”,这既精确记录下生物多样性信息,又促进全民生物常识的提高。

“掩护区每个巡护人员都相当于一个博物学家。”李迪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