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类智库成果兰州发布
五类智库成果兰州发布
25日,受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等项目支持,第五届环境与发展智库论坛发布了《全国城市便宜度评价报告》、《全国植被覆盖评价报告》、《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态势报告2019》、《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9》、全球智库信息集成服务系统五类智库成果。
《全国城市便宜度评价报告》
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利用地球大数据及其评价方法,基于联合国城市公共交通便利性评价、开放公共空间舒适性评价两个指标,结合全国地级城市公共交通站点数据和人口公里网格数据,报告分析了全国地级市(除台湾之外)建成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范围内的人口覆盖比例。
报告认为,在公共交通便利性方面,全国省级尺度可便捷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平均为64.28%,东部地区省份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省份,南方省份普遍高于北方省份。从地级市尺度来看,人口密集的城市可便捷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要普遍高于人口稀少的城市。
结合导航矢量数据和中国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对全国地级市城市开放公共空间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得出全国城市开放公共空间舒适性,在省级层面,各省城市建成区开放公共空间面积平均比例为17.98%(不包括港澳台)。其中北京市开放公共空间面积比例最高,为29.18%,广西最低,为10.82%。城市层面,东部城市要高于中西部城市,省会城市高于全省其他城市。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四川盆地城市群、云贵地区城市群开放公共空间面积比例高于周边城市。
《全国植被覆盖评价报告》
为国家和地方政策提供辅助决策
利用地球大数据及其评价方法,并结合我国生态环境存在和问题与治理趋势,基于森林覆盖率和陆地植被覆盖率两个指标,报告对全国、省级和公里网格三个尺度进行分析评价。
报告认为: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是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因而东部和南部湿润、西北干旱,两者之间是过渡的半干旱地带。
其中,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低海拔山地地区林种丰富,主要以森林分布为主,以落叶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南方地区的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为主,山地绿色覆盖度普遍较高,约占我国山地面积的24.6%。
海拔1000-2000米之间的中海拔山地地区主要以东北的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华北、秦巴山区的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以及四川盆地周围、云贵高原山区的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这些地区总面积占到我国山区面积的33.7%,是我国山区的集中分布区,也是我国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区,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山地绿色覆盖度普遍较高。
海拔2000-4000米之间的中高海拔山地地区主要以耐寒的常绿针叶林为主,间杂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由于是向高山气候的过渡区,易受寒灾,植被覆盖度较低,这些地区山地绿色覆盖指数普遍较低,属于极易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过渡区,雪线、林线、树线的变化是指示该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特点。
海拔4000-6000米之间的高海拔山地以冻原、苔原地貌为主,植被缺乏乔木,主要以灌丛、嵩草、针茅、地衣、苔藓等为主,以干旱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高寒草甸为主要类型。但分布范围较广,覆盖面积较大。该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四大牧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区,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极为敏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受高寒气候的影响,这些地区植被的生长季普遍较短,地上生物量小,山地绿色植被指数普遍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