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平:像打造“中国芯”一样打造“中国葵”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7-30 20:14:47
浏览

 
 
张永平:像打造“中国芯”一样打造“中国葵”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30日电(记者李云平)眼下正是“中国葵花之乡”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葵花盛开时节,对花粉、紫外线严重过敏的三瑞农科公司董事长、中国葵花产业联盟执行会长张永平却依然顶着太阳深入田间地头向葵农了解农情、指导种植、推广品种。他常说,要像打造“中国芯片”那样精心打造中国食葵。

投身农业 奉献种业

五原县地处河套平原腹地,是我国食葵种植规模最大县和产业基地。这里每年食葵种植面积超过120万亩,约占全国食葵种植总面积的1/7。20多年前,当地使用的种子基本上都是自留的常规品种,每亩地毛收入多年都在600元左右、纯收入最多200元。

张永平是土生土长五原人,1992年“下海”经商,逐步发展壮大。2000年,他注意到乡亲们面临种葵花难增收的问题后,决定把事业发展方向调整到葵花种业上,决心让广大葵农增产又增收。他调研发现,进口食葵杂交品种的丰产性、抗病性、经济性明显好于国内常规品种。他经过调研论证,将全部原始积累投入到杂交品种引进和推广中,成为国内最早引进国外食葵种子的代理商,开始葵花产业的创业生涯。

在接下来的3年里,张永平走村入户,逐村逐队搞技术培训,挨家挨户推广杂交品种,先说服思想开放的农民带头种。他说:“我每次都是带上一壶茶、两箱馒头片、上百斤种子,住到生产队长家中,等晚上农民忙完农活后向他们推广杂交品种。经常是睡半夜起五更,既磨鞋底子也磨嘴皮子,基本上每天只吃一顿饭,能吃上泡面就觉得很幸福。”

为消除农民的种植顾虑,张永平请乡村里有威望的队长做担保,提前将种子赊给农民,秋收后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保护价回收。他说:“经过近10年的种植推广,进口食葵杂交品种被广大葵农接受认可,使用率达95%以上,农民种植葵花的收入由过去的600元/亩提高到1600元/亩,标志着我国葵花产业第一次革命——品种杂交化取得成功。”

专注科研 产业报国

据张永平介绍,进口食葵杂交品种虽然在产量和抗病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食用性不佳,增产增收空间小。面对葵花产业再一次遇到的发展短板,他于2009年组建大型研发团队,引进国内外顶尖专家,研发自主品种,依靠科技创新解决发展难题。

他说,他们先后投资8000多万元进行研发,已推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推广价值的突破性品种SH363、SH361。与“洋”种子相比,SH363、SH361的抗病性、商品性更好,每斤可多卖一元钱,平均每亩可增收500元至800元。

据了解,2012年以前,进口杂交品种一步步主导我国食葵种子市场,而国产品种一度几乎退市。这一情况随着张永平等产业带头人着力研发优良国产品种而发生了逆转。张永平说,近几年,我国食葵种植面积稳定在800万亩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葵品种市场占有率达95%以上,国产食葵品种打败“洋”种子,标志着我国葵花产业第二次革命——品种品质化取得成功。

食葵种子实现自主研发,并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离不开育种人的默默付出和科技攻关。作为国产知名品种SH363的第一选育人,张永平表示,成功的重要环节包括加强研发、重视选育、推广品牌。他们围绕市场搞研发、利用科技搞生产。他们的合作种植基地面积超过6万亩,公司技术人员负责提供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效提高了推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