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奎岭:保持初心的“最美”科学家
丁奎岭
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主要从事基于有机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反应和绿色化学研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要‘挤水铸金’,塑造‘金课’。”“顶尖大学,更要‘以本为本’。”
2018年的金秋,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正式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转型”为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在那之后的近一年时间里,他一直在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同事们一起,努力打造一批真正具有含金量的“金课”。
虽然职位有所变动,但丁奎岭科学报国的情怀和培养人才的初心始终未曾改变。不久前,丁奎岭当选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由“热”转“冷”不忘初心
15岁考上大学,24岁博士毕业,29岁成为当时河南省最年轻的正教授,47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今年当选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纵使带有“光彩夺目”的履历,这位现年53岁的化学家依然非常低调、谦虚。
坚持做“独特”和“有用”的研究。丁奎岭一直怀揣着“通过合成创造价值,用创造的分子影响改变世界”的梦想,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断突破,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增添亮眼的“绿色”。
1998年,丁奎岭放弃了郑州大学正教授的待遇,接受了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提供的副研究员职位。尽管职位、住房等个人待遇都不及以前,但他还是满怀热情地接受了这个岗位,因为这里是他心目中,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最高殿堂,他希望能够在这里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国家的化学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科研路上困难重重,丁奎岭是如何保持初心的呢?“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这是他的回答。
因为热爱,他甘于坐“冷板凳”。他所从事的手性催化研究,曾经一度热门后又转冷,一些同行改变了研究方向,但丁奎岭始终坚守自己的研究领域,潜心钻研。
他认为,科学家不应该被热点左右,探索科学就是要积极应对领域内存在的挑战。手性催化需要探索的未知,远远超过已经解决的问题,因而值得用一生倾情付出。
功夫不负有心人,丁奎岭的努力和执着结出了累累硕果。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手性催化剂的“自负载”概念,实现了多个非均相不对称催化反应的高选择性、高活性以及简单回收和再利用,对手性催化、超分子化学和材料领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什么样的科学家最美
今年,丁奎岭的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新方法——从二氧化碳到“万能溶剂”DMF新路径,进入中试阶段。这个项目如能实施建成,将完成世界上第一个从二氧化碳原料到DMF的工业化过程。
作为有机化学家,丁奎岭密切关注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利用多年来在手性催化氢化方面的研究积累,通过发展新型金属有机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将二氧化碳作为“碳资源”,化学转化制备出碳酸乙烯酯、甲醇、乙二醇等常用化工原料,为二氧化碳的化学利用提供了“绿色化学”解决方案,改变了以“煤气”一氧化碳作为原料的传统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