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把科研管理做成一门学问(2)
同时,管理团队还建立了一个内部资源共享平台,平台上可以查看中心的科研成果、管理规定和学术活动,职工和学生可以进行开放性的编辑,学生毕业时,他们在读期间的论文资料会打包上传到平台上供新生学习参考,帮助他们尽快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点。
从技术人员转型为管理人员的行政主管郭瑞娥,更是利用自身所学,在word中开发了小程序,实现了论文成果数据筛选和输出的自动化,为科研人员项目申请、奖励申报、课题验收查找文献工作提供了快捷的手段。
“管理人员要当好‘全能助手’,不光要细心,还得会想办法。”马丽霞说,“只有我们管理人员转变思想,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创新管理,规范管理,才能把科研人员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真正为他们‘松绑’。”
既“下得厨房” 又“上得厅堂”
除了承担科研任务,智感中心还积极投身成果转化工作。这些年来,中心共吸引社会资本3亿元,孵化了5家高科技公司,成果遍地开花。
例如,中心的虹膜识别技术在智能手机、反恐维稳、边境安检、煤矿安监、公安司法、银行支付、儿童防丢、联合国难民管理等领域开展了规模化应用,用户累计数千万,产品出口欧美,改变了我国在这一战略高技术领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产学研一体化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同样离不开管理团队的努力。
“我们中心早期孵化的公司,由于没有做好管理和规划,科学家缺乏经验,出现了很多问题,也吃过亏。”马丽霞坦言,在“痛定思痛”之后,他们决定替科研团队先走一步,做产业化的“先遣部队”。
她和同事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学习,咨询了法律和资本界的专业人士,制定出了中心产业化的流程和制度,为其后孵化的两家企业的成功转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所地合作方面,马丽霞带领团队到多地进行实地调研,进行了可行性论证之后,汇集多方资源优势,创新研究所、地方政府、企业三方合作共建模式,推动中科院人工智能成果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多年来,凭借专业化的贴心服务,这支高素质的科研管理团队赢得了科研人员的好评。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赫然评价称,中心管理团队既“下得厨房”,又“上得厅堂”,既能很好地完成琐碎的基础工作,又能够冲锋在前,开拓创新,大大减轻了科研人员的负担,为大家营造了和谐温馨的科研氛围。
“科研管理不是‘打杂’,而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在马丽霞看来,用做学问的态度去做管理,就能获得集体和个人的共同发展。在他们的努力下,智感中心连年获得自动化所团队考核第一名,并于今年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这也正是谭铁牛对智感中心的期待。“让科学家负责科学问题,管理者负责管理工作,扬长避短,相互促进,才能最大程度地释放科研人员的潜能,创造出更多造福公众的科技成果,才能引来源源不断的科研‘活水’,为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事宜,请联系: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