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超导电子学一个未来(3)
谢晓明认为,3个研究方向相互关联:新材料一旦突破便可以为整个超导电子学带来颠覆性变革,器件和电路研发的最终目标是走向应用,应用反过来对器件提出技术要求,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从材料到应用的链条非常长,卓越创新中心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也必“精挑细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教授陈仙辉介绍,我国70%以上的“卡脖子”技术与材料相关,国内超导研究虽然力量强大,应用研究却较为薄弱,缺乏整体布局;而超导电子学卓越中心的超导电子学相关应用研究代表了我国的最高水平,就必须承担起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责任。
在超导材料和机理研究上,陈仙辉做出过世界级研究成果,曾经获得国际超导材料领域最高奖马蒂亚斯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进入超导电子学卓越中心后,他坦言最大的改变是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前我只做基础研究,现在发现应用基础研究很重要并且不容易,我也在不断调整自己,希望能够发现新的超导材料,未来应用于器件。”他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依托高端器件研发平台,辅以先进材料与物理研究手段,上海超导中心的超导电子学器件工艺平台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条大规模集成工艺线,成为超导电子学卓越中心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上海微系统所超导实验室主任尤立星认为,该平台将扭转中国超导电子学几十年来难以发展壮大的局面。“这里有最好的平台、能出成果,这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所以我们的团队也比较稳定。”
在明确科学目标的牵引下,在高性能平台的吸引下,超导电子学卓越中心不断“扩容”。2018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理化技术研究所分别有团队相继加入。
王镇表示,尽管美国日本发展了几十年,但其先进的研究机构只专攻一个方向和细分领域,卓越创新中心却能发挥中科院的长处,把超导电子学所有研究方向集中起来,实现不同技术间的互联互通。“从超导电子学学科布局来说,超导电子学卓越中心是国际数一数二的。”王镇自信地说。
朝气蓬勃
2008年,在美国一家小型高科技公司担任工程师的任洁在芝加哥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见到了尤立星,这让她很意外。“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国内有人有兴趣做超导集成电路,中国之前的名声都是在超导材料上。”任洁回忆说。
彼时,尤立星刚刚离开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来到上海微系统所任职。科研之外,协助谢晓明“找人”成为他的一项重要任务。
2015年9月,超导电子学卓越中心正式获批前夕,任洁全职回国,快速建立起一支队伍投入超导集成电路研发。这让谢晓明大大松了一口气。此前,我国在超导集成电路研究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经验,而任洁从研究生开始就一直从事相关研发,具有十多年经验。
之后两三年,通过人才引进通道,超导电子学卓越中心陆续引进五六名青年人才。考虑到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的特点,上海微系统所设立了“管理特区”,在人员考核、薪酬、招聘、人才计划及科研用房等诸多方面给予资源配置,有针对性地支持青年骨干人才成长。
研究超导量子计算的林志荣研究员在回国前已经申请了设备购置,因此,他正式回国后仅半年时间就将实验室搭建起来。他说:“超导电子学卓越中心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朝气蓬勃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