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学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脑靶向脂质体药物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11 09:30:02
浏览

 
 
我国医学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脑靶向脂质体药物  
 

新华社上海8月11日电(记者仇逸)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占昌友研究员、张醉博士后等组成的团队设计了一种新颖的脑靶向脂质体药物,血液循环过程中可精准“钓”取内源性载脂蛋白并维持生物活性,实现高效的脑靶向药物递送。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脂质体是当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纳米药物载体。靶向脂质体药物是将脂质体表面修饰上功能性分子(如小分子、多肽和抗体等),以期突破药物递送过程中的生理屏障,如血脑屏障、血眼屏障和生物膜屏障等,实现药物在靶部位的蓄积,从而提高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

靶向脂质体药物的相关研究在过去近40年时间内十分活跃,但至今仍未实现临床转化。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体内递送过程中血浆蛋白吸附在靶向脂质体药物表面形成蛋白冠,较大程度上影响靶向分子的生物活性,并可能影响药物的生物分布,加剧毒副作用。靶向脂质体药物的临床转化或需从源头设计调整思路。

血浆中存在多种载脂蛋白可跨越血脑屏障,而脑内Aβ蛋白的清除机制之一,是通过结合多种载脂蛋白的脂质结合区域,同时暴露受体结合区域,经血脑屏障上对应的受体介导转运至外周。因相关受体可双向转运,亦可将外周配体转运至脑内。研究人员仿生Aβ蛋白设计获得无毒短肽,修饰在脂质体表面后,在血液循环过程中主动吸附目标载脂蛋白的脂质结合区域,同时将受体结合区域暴露在脂质体表面,发挥高效脑靶向作用。该目标短肽修饰脂质体载抗肿瘤药阿霉素后,成功治疗多种原位脑肿瘤(脑胶质瘤和髓母细胞瘤),均显著延长模型鼠的中位生存期。

这一脑靶向递药策略突破传统设计思路,主动利用血浆中功能性蛋白,克服传统脑靶向脂质体药物的多种缺陷,且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转化前景,研究成果已申请相关国际专利。这一递送策略在人血中具有类似的功能,且可应用在脂质体以外的纳米递药系统上。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