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章:热血报国,谱药理华章(4)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23 13:15:03
浏览

在植物化学家陈嬿、药物化学家周启霆等人的研究基础上,金国章经过慎重权衡,与药物化学家嵇汝运,计算机筛选药物分子设计领域科学家陈凯先院士、蒋华良院士进行合作,开展构效关系研究,通过动物行为、受体结合、电生理等试验,成功地开创了双羟基THPBs通过D1激动-D2阻滞的双重作用于多巴胺受体的研究领域,在国际上独具优势。

经过深思熟虑后,金国章提出了第一个科学假说——l-SPD匹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学说假设。后经临床初步验证,它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阴性和阳性症状均有较好效果。

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金国章团队又发现l-SPD复合型双重匹配作用的新内涵,即D1激动和5-HT1A激动-D2阻滞和D3阻滞。由D1激动和5-HT1A激动协同调控皮层下功能,D2阻滞抑制皮层下兴奋躁动,而D3阻滞可消除长期服药所产生的迟缓性运动障碍,显示出双重作用的完美性。经过动物试验证实,这种双重匹配作用,不仅适用于精神性疾病的治疗,也对毒品成瘾有治疗效果。

其间,金国章团队还发现以了l-THP镇痛作用新机制。l-THP既不是抗炎类镇痛剂,也不是吗啡类镇痛剂,而是D2受体阻滞剂,显示出安定作用。在随后的深入研究中,金国章团队发现l-THP具有调控内源性内啡肽的作用,通过下丘脑弓状核D2受体为“接口”与脑干内肽系统相联系,并发现l-THP作用于D2阻滞进而增强镇痛作用的“接口效应”。由此,金国章提出了第二个科学假说——l-THP的镇痛机制是通过调控脑内阿片系统“内稳态”实现的。

此外,金国章在1987年正式明确了l-SPD的“兼容作用”,于1997年提出了“匹配治疗”的观点。当时的学术界和制药界相信“单靶点、高亲和”的策略,很少有人敢于认可和接受“匹配治疗”的观点。但在随后的十多年里,科学家们陆续发现疗效好的神经系统药物往往具有多靶点的特征。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陆续上市的抗精神分裂药物也都是多靶点的药物,基本符合金国章提出的“匹配治疗”观点。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韩愈《师说》中讲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金国章在其学术成长道路上遇到了许多良师益友,他们成就了他一生的事业。而他在科研生涯中也秉承师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我国的神经药理学领域培养了一批批人才。

1979年,54岁的金国章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截至2007年共培养学生38人。在他所培养的研究生中,有获得1990年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科技奖的,也有获得1993年中科院院长特别奖的,均为上海药物所首例;还有多位研究生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学金。

在金国章80岁诞辰之际,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路甬祥院士在贺信中评价他:“长期在工作第一线,在潜心研究的同时精心育人,培养许多学生,成为科研和教育骨干,有的在国内或国外研究机构建立了实验室,有的担负着院、校级领导工作,可谓是桃李芬芳!”

许建是金国章的第一位研究生,曾任美国华盛顿医学院神经科教授,现已退休。她曾参与了金国章“神经递质与受体”理论的研究课题。回忆起当年在金国章指导下做实验、写论文的日日夜夜,她动情地说:“金老师以实验室为家,从早8点到晚10点,与我们一起讨论实验,修改论文,同进同出。有时他修改论文至深夜,有时连春节除夕还找我们讨论工作。记得在修改毕业论文的时段,他一遍遍地修改、一字一句地推敲,修改了大约10遍,同样也抄写了10遍。当时我年轻不理解,有时还会显得极不耐烦。几十年后当我也为人师时,对学生的论文也是约10遍地修改,这才体会到金老师当年对科学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