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人耗氧”的日日夜夜
“拟人耗氧”的日日夜夜
■张涛
2019年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化物所)70周年华诞。建所70年来,化物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发扬“锐意创新、协力攻坚、严谨治学、追求一流”的化物所精神,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化物所大家庭的一员,在这里学习和工作了近40年,从研究生到研究员,从课题组组长到所长,经历了研究所的许多大事,目睹了研究所的巨大变化。在此,回忆记录一段自己刚刚担任课题组组长时的亲身经历,期望对现在的年轻组长有所帮助。
上任
1995年春天,春寒料峭,接到化物所的通知,把我从802组副组长的岗位调离,担任801组组长,开始独立主持科研工作。当时我不到32周岁,职称为副研究员,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化物所801组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研究组。20世纪60年代末,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一院和五院希望中国科学院能够研发空间飞行器姿态控制催化剂。化物所基于在催化剂方面的实力,承担了这项光荣的任务,并为此专门成立了攻关组,这就是801组的前身。姜炳南、杨宝山、周业慎研究员相继担任负责人,经过20多年努力,先后完成了几个牌号的催化剂,并成功应用于我国多个航天飞行器的飞行试验。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这样一个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课题组也面临着重重困难、举步维艰,甚至到了解散的边缘。当时,我国的航天发射活动非常少,上级下达的科研任务非常有限,导致整个课题组的生存遇到了很大困难。
老组长周业慎开始带领大家从事其他民用科研项目,相继开展了顺酐加氢以及葡萄糖加氢等技术开发工作,以维持课题组的生存。但是科研工作面临的问题很多,科研经费紧张、队伍老化,整个课题组正式的研究人员已不足10名,并且没有一位博士毕业的年轻人,化物所曾一度考虑解散这个课题组。我正是在这样一个时刻担起了这副重担。
生存
如何维持课题组的生存,是我上任之初面临的一个巨大考验。当年化物所已开始全成本核算,维持课题组正常运转、购买基本的试剂以及材料、支付水电房租、保证大家工资的正常发放和少量奖金,成为当务之急,根本谈不上更新仪器设备、引进人才。
课题组当时的两个民用项目中,顺酐加氢遇到了困难,但葡萄糖加氢制山梨醇有较好的基础,开始在东北制药厂试用,只是催化剂的性能还有一些不稳定。我和几位老同志多次到东北制药厂,深入生产车间,听取工程师和一线工人关于催化剂性能的意见,摸清催化剂存在的问题。
来801组之前,我曾在原802组从事钯炭加氢催化剂的开发,在贵金属加氢催化剂的制备和应用工艺上有些经验,这些经验积累正好派上用场。经过努力,用于葡萄糖加氢制山梨醇的钌炭加氢催化剂综合性能有了较大的改善,得到了东北制药厂的认可,形成了较稳定的供货合同,课题组有了一定的收入。
到1995年底,全组的科研收入虽然仅有90万元,但是平常精打细算,年底在完成各项科研任务扣除成本之后,课题组经费还略有结余,于是给每位组员发了几百元的奖金,大家都很高兴,觉得我这个小组长基本上称职。我就这样带领课题组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
机遇
1996年春天,我已买好去佳木斯的火车票,准备去一个制药厂推销钌炭加氢催化剂,这时接到了研究所科技处的通知,告知我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宿双宁室主任到化物所调研。该所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体单位,正在为研制载人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寻找关键技术和相关装备。我意识到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急需的一项关键技术,是国家重大需求,当即退掉了火车票,和宿双宁做了深入的交流,带领他参观了化物所的许多实验室。宿双宁对我们所的科研能力表示赞赏和认同,希望化物所尽快提出方案,参与任务竞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