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让二氧化碳17小时后变成糖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9-11 11:33:01
浏览

◎本报记者 陈 曦

9月7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天津工业生物所)实验室,该所功能糖与天然活性物质团队(以下简称功能糖团队)成员正在忙着做实验。

就在这间实验室,他们将高浓度二氧化碳等原料在反应溶液中按一定比例调配,在化学催化剂和酶催化剂的作用下,得到了葡萄糖、阿洛酮糖、塔格糖、甘露糖4种己糖。整套实验反应时长约17小时。

很难想象,千百年来,人类通过种植甘蔗等农作物提取糖分的传统方式,已经被实验室中这几位年轻人颠覆。功能糖团队负责人、天津工业生物所研究员孙媛霞,带领5名二三十岁的青年科研人员,经过2年的探索,改变了糖自然合成途径,实现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全合成,让糖的获取时长从“年”缩短到“小时”。该研究成果今年8月在线发表于国内刊物《科学通报》。

延伸二氧化碳合成淀粉之路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看似科幻的一幕,真实地发生在天津工业生物所的实验室里。2021年9月24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道了该所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作为天津工业生物所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团队中的一员,该所副研究员杨建刚至今回忆往昔仍非常激动。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的路走通了,杨建刚和所里其他青年学者想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探索更多未知,合成出更多的物质。

淀粉之外,还可以合成什么?“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和淀粉同为碳水化合物的糖。”杨建刚说。

糖是人类生命活动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物质,也是当今工业生物制造的关键原材料。人们为了获取糖,采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手段,经过漫长的制糖过程,获得葡萄糖、果糖等单糖。然而,传承了上百年的制糖方法,正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我们对糖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甘蔗等作物为原料获取糖的方式,受到植物光合作用能量转换效率的限制,在未来可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杨建刚说,除此之外,作物中糖的成分已经相对固定,难以获得一些稀有或天然不存在的单糖。

“众多科学家将目光对准了人工合成糖,人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糖也成了国际研究热点,我也想带着大家试一试。”长期在稀少糖领域深耕的孙媛霞把想法提出后,就得到了人工合成淀粉项目首席科学家、天津工业生物所所长马延和的支持。

二氧化碳合成糖项目被批准立项后,很快就得到杨建刚、宋皖、王玉瑶等天津工业生物所年轻科研人员的积极响应,大家干劲十足地投入到新项目中,功能糖团队从此踏上新征途。

寻找最佳“候选者”

“虽然二氧化碳合成淀粉成功了,但对于二氧化碳能否合成糖,一开始大家心里都没底。”回忆起刚加入功能糖团队时的心情,天津工业生物所青年研究人员宋皖如是说。

当时,国内外很多团队都开展过相关研究,但仍未能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由二氧化碳合成的糖是复合型糖,即多种类型的糖混在一起,这就给未来应用带来一些障碍。有的研究团队可以合成某些单一种类的糖,但合成效率比较低。

“这些也是摆在我们团队面前的难题。”杨建刚回忆道,“不过当时我们认为人工合成糖的原理和人工合成淀粉的差不多,毕竟都是合成碳水化合物,也都是通过化学和酶耦合的方法。”

于是,这支团队很快确定了从二氧化碳到糖的合成路径。起初,研究工作一路高歌猛进,但在催化剂的选择上,他们陷入了困境。

“一开始,我们在自然界天然存在的生物酶中寻找催化剂‘候选者’。然而,事实证明,我们为此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杨建刚回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