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起步到位居前列(科技视点·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9-18 08:03:01
浏览

  在服务科学交流过程中,《光》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不少与《光》结缘的科学家成了期刊的编委或撰稿人。“科技期刊完全可以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白雨虹体会深切。

  为进一步加强中国科学家与国际科学家的交流,近些年,《光》在全球范围设立海外办公室。目前19个分支办公室分布世界各地。

  发掘中国原始重大创新,扩大中国科研工作影响力

  “刊物不能仅仅发论文,还要更好地为作者和读者服务,并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做点实事。”谈起创办《光》的初衷,科技部原副部长、《光》名誉主编曹健林如是说。

  “实事”包括发掘中国原始重大创新,发出中国科学家的声音。

  2014年,东南大学教授崔铁军团队提出了用数字编码表征超材料的新思路,由于这一新的表征方式打破了超材料的固有概念,某国际顶级期刊没有接收相关论文。

  此时,《光》独具慧眼,关注到这一工作突破了传统等效媒质超材料的局限,有望连通数字—物理世界,很快为文章发表提供了快速通道。文章刊发后,引起国际光学界瞩目。然而故事还未结束,一些科研人员提出质疑:连通复杂的数字—物理世界,这项工作真有这么神奇?

  面对争议,之后数年,《光》连续刊发该工作的后续报道,并聚焦该方向,发布了《光》创刊后首个引领性的专题。崔铁军的团队也凭借严谨的科学论证,赢得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他们在《光》发表的首篇文章,9年来被引超过2200次,文章入选美国光学学会评选的“国际光学领域重磅研究”,成为国际光学领域过去10年来的重大热点之一。

  科技期刊是彰显国家科技实力和话语权的重要载体。“我们希望为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发出更加响亮的声音。”白雨虹表示。

  在“2023年光学国际学术会议周”上,北京大学教授肖云峰接替曹健林,成为《光》的两名共同主编之一。他告诉记者,作为一本光学领域综合期刊,《光》既要报道科学研究,还要立足国情关注工程与应用研究突破。“我国在光学工程上积淀深厚,许多出色的成果同样很有价值。”

  2018年,当得知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姜澜团队的成果突破了长期制约微纳热传导和超快技术发展的瓶颈理论,《光》第一时间发表姜澜团队“超快激光微纳制造”综述文章,奠定了团队在超快激光微纳制造领域的引领地位;2022年,《光》刊发长春光机所研究员张学军的文章,展示我国自主研发4米量级大口径反射镜最新进展,由此宣告:在大口径非球面制造技术上,我国不再受制于人。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不仅要计量指标过硬,更要关注科研工作本身的创新意义。”白雨虹说,偏向工程应用的成果一般短期内很难有引用,对期刊影响因子贡献有限。但从国家重大需求出发,《光》同样会重点推广。

  越来越多的高质量成果借助《光》被国际知晓,也为《光》在光学研究界树立了良好声誉。“我们青年科研人员以在《光》上发表工作成果为荣。”南京大学教授李涛告诉记者,近些年,他和团队的几篇出色的文章,就发表在《光》上。

  瞄准国际一流,争做科学发展引领者

  多年来,《光》在发文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影响因子稳居世界光学期刊榜前三,成为我国首本进入世界期刊总榜百强的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光》的办刊实践有何启示?

  “要办刊就要瞄准国际一流。”白雨虹回忆,创办《光》时,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很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更少,“这与我国不断增长的科研实力和产出相比极不相称,急需补齐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