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振兴行动取得关键性突破(经济新方位)
今年是我国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第三年。2021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全面启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大行动。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打好种业振兴行动这场翻身仗,必须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加快推动高水平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引导资源要素向种业企业聚集,实现种业全产业链现代化,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从“满足量”转向“提升质”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二十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9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节水抗旱稻、无限生长型黄果小番茄、适合制作爆米花的爆裂玉米……围绕当前农业生产用种和市场多样化需求,超350家种业企业带来看家品种。
从“满足量”到“提升质”,一系列良种诠释着大食物观。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曾衍德介绍,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各地各部门集中优势资源聚力攻坚,在种质资源保护、重大品种和关键技术创新、国家级种业基地布局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关键性突破和标志性成果。目前,全国新收集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53万余份,由216个农作物制种基地、300个种畜禽场站组成的良种繁育“国家队”,推动供种保障能力由70%提高到75%。
“全国种子双交会是新优品种的展示台,也是同台竞技的擂台场。”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刘信介绍,20年来,大会展示推广品种突破5000个,有力推动生产主推品种更新换代,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百姓餐桌更加多元。
丰富的种质资源是育种材料的重要来源。
“我国是种质资源大国,培育更多优良品种需要夯实源头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万建民介绍,近年来,我国种质资源鉴定逐渐从单环境、低通量、粗放型鉴定向多环境、重点性状、高通量精准转变,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农业农村部正组织开展48种农作物、7.6万份种质的精准鉴定。万建民建议,要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种业基础研究;攻克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全基因组选择、人工智能设计等关键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在此基础上,加快培育重大突破性新品种,把握种业发展主动权。
种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科技创新是种业发展的“牛鼻子”。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物育种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现代种业已进入“常规育种+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信息化育种”的“4.0时代”。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提出,要加快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推动育种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
在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系列智能设备为科学育种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聚焦育种信息化、种子检验实验室数字化、制种基地现代化提升、数字种业综合监管实时化等多场景,为种业成果转化落地提供服务。”公司负责人陈曦说。
在酒泉奥凯种子机械公司,自主研制的自走式玉米抽雄机,一小时能完成上百亩作业面积。“与人工抽雄日均一亩地相比,不仅节省劳动力,而且抽雄率达到95%。”公司中原区销售经理何生伟介绍,通过大型智能化玉米剥皮、烘干、脱粒、仓储成套生产线,实现了“制种全程不落地”。
企业是集聚资源要素、推动种业振兴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国家种业振兴企业阵型已初步构建,农业农村部从全国3万多家种业企业中推出69家农作物、86家畜禽、121家水产优势企业,形成种业振兴骨干力量。
从一粒种子到产业链构建,立足锻长板、补短板,各地加快推进种业企业育繁推一体化和全产业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