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希望的田野(3)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大田农社运营着该省首个万亩智慧农场,今年种植的优质水稻喜获丰收。据大田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农场面积超过1.3万亩,仅有工人26名。他们依托田间数十个5G传感器构成的智慧网络,准确收集到风力、光照、降水、温度等数据并据此进行精准研判,再通过科学调度无人旋耕机、无人植保和播种机、无人插秧机等进行田间作业,不仅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而且经济效益有很大提升。
为及时总结推广全国智慧农业好的实践经验,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近年来每年都发布全国智慧农业建设优秀案例。今年9月,该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批76个全国优秀案例,其中包括江苏省的《数字赋能智慧渔业建设》《肉鸡养殖全链条智慧化管理》,北京市的《首农翠湖工场智慧种植》《小麦种植全程无人作业技术集成示范》,山西省的《中国杂粮之都杂粮智慧园区建设》。
这些案例的内容十分丰富、富有鲜明的区域特色、涵盖智慧农业多种场景类型。这些案例表明,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中国智慧农业正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建设农业科技共同体
农业科技国际合作迈上新台阶
2023年6月28日上午,湖南长沙万寿园陵园,一位黝黑皮肤的男士手捧鲜花,来到“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墓前,庄重地献上鲜花,而后捧出一碗大米,慢慢蹲下身,恭敬地放在墓碑前,缓缓起身凝视着墓碑,久久肃立。他就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农业部原秘书长拉库托松·菲利贝尔。他此次赴湖南专程来拜谒袁隆平墓,并在墓前奉上来自他自己的祖国的特殊礼物——一碗杂交水稻大米,以此表达对这位中国科学家的崇高敬意和感激之情。受惠于中国杂交水稻良种和种植技术,马达加斯加水稻产量近年来显著提高,从之前每公顷产量不足3吨增至约10吨,不仅解决了本国粮食问题,而且还成为大米出口国。
中国一直致力于推进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特别是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合作关系并提供农业技术援助。据统计,中国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农业合作关系,向发展中国家推广1000多项农业技术,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在非洲启动建设13个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近年来,中国有关方面创新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模式并取得丰硕成果,比如中国农业大学探索出的“科技小院”模式。
“科技小院”是中国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创新模式,特点是农业科学领域研究生长驻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农业农村生产者特别是为小农户面临的具体问题。这一模式受到在世界银行、盖茨基金会、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的青睐和支持,“中非科技小院”项目应运而生。2023年11月,在非洲东南部国家马拉维,3个“科技小院”陆续揭牌,“中非科技小院”培养的数名马拉维青年入驻,着手为本地农户提供科技服务。除了马拉维之外,“中非科技小院”项目还为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等十多个非洲国家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源自中国、具有当地特色“科技小院”在非洲陆续开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