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城市交通综合治理新模式(大数据观察)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1-11 06:52:01
浏览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市交通拥堵基本缓解。近年来,各地主动作为、积极发力,探索城市交通综合治理新模式,推进交通拥堵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交通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血脉”,也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当前,城市客运系统日均服务约3亿人次出行,日益凸显的城市交通拥堵在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成因是什么?近年来,治理交通拥堵形成哪些地方样本,取得哪些成效?记者进行了采访。

  人口不断增加,基础相对薄弱

  交通拥堵加速向中小城市蔓延

  “交通拥堵,源于交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与轨道交通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陈徐梅分析,当前城市交通拥堵呈现出以下特点——

  从空间看,交通拥堵由特大城市、大城市加速向中小城市蔓延。2022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5%,近五年每年新增约1800万人口进入城市。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叠加中小城市交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造成中小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不合理城市空间结构下,潮汐交通拥堵现象愈加明显。一些城市存在大量人口在市区工作、郊区居住的现象,往返通勤引发轴向通道上客流巨幅增长,带来巨大潮汐交通压力,增加了运输组织的难度。

  从时间看,城市交通由高峰时段拥堵转向全天候、常态化拥堵。截至2023年9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3亿辆,90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随着机动化出行特别是私人小汽车出行比例大幅增长,加上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激增,违规骑行停放等情况屡见不鲜,对道路安全和交通秩序的影响逐渐显现。

  “治理交通拥堵,本质在于缓解需求和供给的冲突。”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姚恩建提出,在需求端,通过政策调控,一方面减少机动车使用,引导绿色出行,另一方面,鼓励错峰出行,以缓解出行需求在时间上的过度聚集。在供给端,既要以更加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同时,也要通过优化路口、完善交通设施等手段,将“堵心路”变成“舒心路”。

  加大基建力度,优化交通管理

  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近年来,各地主动作为、积极发力,探索城市交通综合治理的新模式,推进交通拥堵治理取得成效。

  冬日早高峰时段,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以往全线拥堵的情况截然不同,周围路段车辆正常通行,秩序井然。

  这里日均门诊急诊量达8万余人次,周边交通压力巨大。通过在出入医院必经的中小街道上设置公交专用道,并协调增开3条专线巴士,加强与地铁、快速公交接驳,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全过程出行链,该路段公交车运营速度从1公里/小时提升至16公里/小时,居民就医通行时间由30分钟缩短至10分钟。

  “‘公交治堵’的组合疗法,有效改善了片区近20年的交通严重拥堵情况,道路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成都市建成公交专用道107条,长度超过1000公里,在中心城区基本形成覆盖主要客流廊道的公交优先通行网络。

  在杭州、大连,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快速路、主次干道和打通“断头路”,加大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路网循环效率不断提升;在上海、兰州,瞄准机场、高铁站和城市客运整合,实现多种客运方式一体化换乘,城市交通换乘效率和便捷性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