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高质量发展调研行)(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7-14 06:48:01
浏览

  “庐山天下悠、三清天下秀、龙虎天下绝”,江西美景举世闻名。近年来,当地新的文旅品牌不断涌现。凭借绿色生态优势,有“梯云村落、晒秋人家”美誉的婺源县篁岭、“从废弃矿区变身仙侠小镇”的上饶市望仙谷、让人“诗意栖居大自然”的大余县丫山等景点在全国知名度日益提升,成为“明星村”“网红景点”。

  江西的一些探索成为全国样板。赣州市曾因水土流失严重,许多丘陵山岗红壤裸露,经过40多年综合治理,这里重现绿水青山。崩岗治理“赣南模式”和废弃矿山修复“寻乌经验”已向全国推广。

  此外,望仙谷“两山转化”、丫山“点绿成金”、长江江豚保护等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九江石化绿色智能炼化、靖安绿色发展模式广受好评,赣南脐橙、南丰蜜桔、广丰马家柚等地理标志产品荣登全国百强榜。

  推动“两山”转化,实现“高价值”

  近年来,江西不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绿水青山的“高颜值”转变为金山银山的“高价值”。如何转变?位于赣西北的靖安县璪都镇港背村的实践,颇有代表性。

  小村青山环抱,清溪潺潺,绿树成荫,森林覆盖率95.7%。一度,港背村靠卖林木赚钱,成了“万元村”。后来,村子生态环境恶化,村民开始外出务工另谋生计。港背村“靠山吃山”,“吃”成了“空心村”。痛定思痛,港背村要翻身,还得“靠山吃山”。

  “不过,‘吃法’变了,现在要依山靠水。”村支书吴竹林说,近年来,村里发展养蜂等特色产业,又吸引乡贤投资,提升基础设施,打造竹筏漂流等项目,走上了生态旅游的新路。

  “去年,全村旅游营收近2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40余万元。港背村又风光了起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吴竹林说,从“万元村”到“空心村”,再到如今的生态富民村,港背“坐了一趟过山车”。

  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发展生态旅游,江西有资源、有路径。

  “我们充分挖掘绿色生态这个最大优势的价值,实施‘生态+文旅’行动,深度融合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等产品形态,依据各地资源禀赋及特点,打造了全域一体型、城乡融合型、产业主导型、文化特色型、休闲康养型五大类生态旅游业态产品,满足游客个性化、差异化、多层次生态旅游需求。”江西省文旅厅厅长梅亦介绍,江西现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6个、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2023年全省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产值超千亿元。

  推动“两山”转化,三产旅游大有可为,一产二产也“当仁不让”。

  盛夏的清晨,樟树市店下镇芦岭村葱郁的山林里,树枝摇曳,光影斑驳。村民们早早出门,直奔林子,忙着给林下种植的中药材黄精松土、除草。

  “店下镇森林多,土壤富硒,这里仿野生种植的黄精有1.2万亩。”种植承包人熊宇繁说。在“药都”樟树,有10多味中药材实现林下种植,总种植面积达11.6万亩,带动2.9万农户增收。

  林下经济,不与粮争田、不与林抢地,是林业生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江西有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4家,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3762万亩,去年林下经济综合产值达1836亿元。江西提出,到2027年,全省林下经济年产值达3000亿元以上,利用林地总规模达到5000万亩以上。

  用林活绿,延伸产业链。竹建筑用材、竹纤维制品、竹家具、竹餐具、竹工艺品……立“竹”资源,做“竹”文章,江西在改造低产低效竹林基础上,加快推动竹加工产业发展,建竹产业集群、培育竹加工龙头企业、加强竹产业科研。江西现有1400余家竹加工企业,去年全省竹产业总产值达798亿元。

  “两山”转化,需要量化生态价值,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