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靠天吃饭到吃科技饭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7-26 11:31:01
浏览

小字号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跟随江西省科技特派团修水水稻团(以下简称“水稻团”)成员、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稻所”)专家,一同前往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山口镇。专家们要为当地的菌根共生稻新品种“赣菌稻1号”测产。

晌午时分,车辆驶入该镇桃坪村。晴空下,青山江将数千亩高标准稻田围成一个“聚宝盆”。广袤的稻田里,稻穗低垂,粒粒饱满,微风吹过,层层稻浪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到了。”水稻所副所长黄仁良说道。

“先喝口水,再到田里去吧!”站在田埂旁不远处,一名肤色黝黑、体格结实的男子立刻迎了上来。他是当地的种粮大户,也是新三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罗忠义。今年,正是在他的田里进行100亩“赣菌稻1号”展示示范试种。

“不了!”黄仁良看到收割机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要将丰满的稻穗揽入怀中。

“会不会担心收成不好?”记者问罗忠义。

“我们种地的,都是靠天吃饭,不担心是假的,但也只能担心。”罗忠义说。

前不久,江西多地发生洪涝灾害,罗忠义的稻田也没能幸免。

“山里的水,来得急去得也快。三天之内问题不大,超过三天,对水稻结实就有影响了。”罗忠义说,在种这片试验田之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就告知过他,“赣菌稻1号”除了能够实现菌根高效共生、减肥增产,还有一个重要特性——抗淹抗旱。但前阵子洪涝凶猛,罗忠义心里没底。

随着一声“开始”,收割机挥动大臂,开始作业。

经过现场收割、面积丈量、过磅称重、水分测定、质量检测、数据统计等一系列流程,专家组现场给出实收实测的结果:即使在连续遭遇雨洗花和洪灾下,“赣菌稻1号”亩产干谷依旧达到了461.4公斤。

“今年天气恶劣,我种的其他早稻品种都要亏钱,‘赣菌稻1号’的产量已经超乎我的想象了。没想到这种情况还能丰收,现在种粮真的是吃科技饭啊。”罗忠义脸上堆着笑容,说他明年要在山口镇将该品种扩种至2000亩以上。

“根系越宽越深,这就意味着它吸收营养的效率提高,也达到了水稻减肥增效的效果。这里受灾有些重,但亩产结果在我们的预测范围内。”黄仁良说。

依靠科技的力量,菌根技术在赋能乡村振兴上有了更多可能。在江西省科技厅和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的支持下,水稻团在修水县主产粮乡镇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许多种粮户都从中受益。当地企业江西康养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利用菌根技术,研发了以“赣菌稻”为原料的米奶,并联合像罗忠义这样的种粮大户,扩大菌根水稻的种植面积,共同打造赣菌稻山口育种基地。

修水县科技局党委书记余秋锋表示,未来,要进一步加强稻米企业在市场应用端的创新研发,在稻米产业建链、延链、强链等方面全方位进行科技赋能。


(责编:王震、陈键)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报告》:发挥经济减震器功能 保险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人民网北京7月25日电 (记者杜燕飞)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5日发布《2023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保险业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做好“五篇大文章”,科技活动主体保险业务保单数量3.8亿件,为1.64亿户次农户提供保险保障4.98万亿元,大病保险覆盖人群达到12亿人,为跨境贸易服务提供保险保障1.9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0%。…    
向“新”而行 央企加大创新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人民网北京7月25日电 (记者杜燕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资委日前举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强调,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进新兴产业持续突破,纵深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持续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面实施“AI+”专项行动,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支持政策,加快建立完善精准、差异化、长周期的科技创新考核体系,布局新赛道、培育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