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加持,筑牢地质灾害防线(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8-08 09:10:01
浏览

过去,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编目主要依赖人力,通过地质测绘、物探等手段完成。受技术限制,地质灾害编目图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难以满足防灾减灾的需求。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得益于遥感技术迅猛发展,地质灾害调查有了新手段:从卫星到低空无人机,遥感平台不断升级,波段覆盖范围广泛,空间分辨率显著提升。

“随着国际视野的拓宽,我国地质科学家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国际先进技术动态。国外同行已经利用雷达、卫星等高科技手段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殷跃平说,“这就提醒我们,调查地质灾害,光靠人房前屋后跑是不行的,不但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且误报率较高。”

近20年来,全国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在地质灾害精细调查方面,相关部门采用无人机航拍、测绘、钻探、物探、山地工程、试验测试及风险评价等多种技术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2020个县(市、区)的调查工作。

例如,对出现地质灾害的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各地县级政府会及时将之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地质灾害调查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也为后续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提供了重要依据。

“我们需要持续创新应用一系列高科技手段,更深入地调查地质灾害的成因、规律及其演变过程,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预警和应对。”殷跃平说。

“空天地”预警监测体系建成

2022年1月26日7时44分,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该卫星主要用于对地质环境、山体滑坡、地震灾害等进行有效监测。它与后续发射的B星,共同构建了全球首个用于地表形变干涉测量应用的L波段双星星座。

也就是说,仅在2022年,我国就发射了两颗长波段雷达卫星,它们可以穿透云层、植被进行监测。

“我们利用空天技术,把有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的地方筛查一遍,共找到400多万个变形区。接着把隐患点圈出来进行综合识别、查证后,再把数据交给每个地方来用。”殷跃平说,这个方法非常有效。例如,在秦岭以南的白龙江流域,卫星发现了多个异常区。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空间技术应用,充分利用“空天地”观测手段,将星载、光学遥感、机载激光雷达、无人机摄影测量、地面实地表面调查相结合,形成了新的预警监测体系。该体系可提前发现复杂地区大型滑坡隐患,并能提供关于滑坡状态的精准信息。

除了“高大上”的大型装置,我国还自主开发出一系列“小而美”的预报设备。例如,用埋桩法安置伸缩仪,测量滑坡体地面位移量,以及对房屋的内墙裂缝进行监测;用裂缝计、倾角计、加速度计等传感器,测量角度变化,以及冲击加速度、振动频率等变化。

2021年以来,在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罗平县、宣威市等地,山坡上、很多人家门外多了一种形似“蘑菇”的高科技设备。这是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研发的北斗高精度监测接收机GR2。

“这些设备能够全天候、自动化、高精准地感知边坡的三维形变信息,精度达到毫米级。”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李成彬介绍,其所获得的自动化监测数据,会被实时推送到云南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并进行智能分析。一旦监测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提醒村民及时转移避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