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的复流与1000眼井的“消失”
出北京、过保定,一路向南,便是正定。这里是燕南古郡,北依恒山,南临滹水,西抵太行,东接瀛海。
历史上,南来北去的人们,渡过滹沱河,登上正定渡口,往往会在这里歇上一晚。滹沱河留下了卢照邻、欧阳修、范成大、文天祥等文坛大家的诗赋,也牵连着正定这座城和生活在这里的人难以割舍的情谊。
近半个世纪以来,滹沱河一度长期处于断流状态,河道里满是泥沙和深浅不一的大坑。20世纪80年代,要到河对岸的石家庄市,得扛着自行车从河道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踏过。风沙卷面,常常打得脸生疼。
如今,滹沱河正定河段以一泓清水示人。与之相伴的,还有与正定群众朝夕相处的1000余眼水井消失了。井少了,地下水位升了;河复流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互动”多了。
近年来,正定深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识,以系统思维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河流生态补水,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傍晚时分,滹沱河沿岸有群众赏花、露营、骑行,生活味浓了,生态景靓了。这“赛比江南”的沿河景致还一方百姓以情感寄托。
复流的河
滹沱河复流,沿岸的正定县群众无疑是欢喜的。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62岁的河北作家康志刚,是曲阳桥镇上曲阳村人。这里地处河套,地下水位低于滹沱河。在他的记忆里,上曲阳附近七八里俨然“正定小江南”。四五十眼泉水向上喷涌,泉眼有的似碾盘,有的仅小拇指粗。池塘里生长着野生的荸荠、慈菇、鲫鱼、黄鳝等水乡生物。
但滹沱河本不如此。滹,呼啸;沱,滂沱。内含湍急凶猛之意的滹沱河,自山西黄土高原东下突入平原。强烈的落差,让这条河常常呈湍急之势,泛滥成灾。
在《正定县志》中,新中国成立前,直接记录滹沱河发生水灾就多达48次,之后的8年间,又有4年发生洪涝灾害。
1958年,国家投资、发动群众,在滹沱河上修建了岗南和黄壁庄两大水库,同时疏浚石津总干渠,通过灌渠引水供应天津。水库调蓄洪水,有效削弱了急流水对正定等下游百姓的冲击。
但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华北久旱少雨,加之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增加,滹沱河从曾经的常年性河流,在不行洪时,黄壁庄水库以下河段变成了一片干河滩。
河水补充没了,加之一些其他原因,地下水位下降,蛙声片片的稻田变成了种植玉米、小麦的旱地;土壤沙化,河道及沿岸沙砾遍布,这里更成为石家庄及周边地区沙尘暴的一处沙源。
一河之隔,南岸是省会石家庄,北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2017年至2021年,一项西起黄壁庄水库坝下,东至石家庄市深泽县东界,全长109公里的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展开。疏浚河槽、修整岸坡、护险加固……河道行洪能力和槽蓄作用得到提升。
盛夏时节,19公里的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区城区段,湛蓝的河水泛着微波,与沿岸的柳树国槐金叶榆、草地相映成趣。人们赏花观水,河面上不时有水鸟拂过。
这一泓清水来之不易。2019年,石家庄市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区域调水,为滹沱河开展了首轮生态补水。随着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完成,自上游黄壁庄水库向河道补水成为常态。黄壁庄水库水情调度处处长肖伟强说,他们根据水库调度方案对下游开展阶段性补水,确保滹沱河河流全线畅通不断流。
“生态补水后,我们通过对沿线沙地覆土改良,保留了生长势良好的原生杨树、柳树、李树、桃树等,又优选了适应性较强的59种景观乔木。”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区管护中心总工程师张琰焱说,良好的生态结构逐步稳定,形成了蓝绿交织的美妙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