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大步迈向高质量发展(产经观察)(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9-04 08:54:01
浏览

  身高173厘米,体重60公斤,具有42个自由度……大会开幕式上,外形炫酷、全新升级的天工1.2MAX双手抱起大会徽章,走向舞台中央,精准地将会徽放在启动台上,这是人形机器人首次现场展示长程任务能力。

  “天工1.2MAX内置多个视觉感知传感器及六维力传感器,配备惯性测量单元和3D视觉传感器,每秒可进行550万亿次计算。”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介绍,相比上一代产品,天工1.2MAX的负载能力更大、速度更快、续航更长,具有更强的智能交互和任务执行能力。

  目前,“天工”已经实现了全链路具身智能能力闭环,涵盖从感知指令到执行任务的全流程,能完成语音交互、无序抓取等复杂动作。接下来,“天工”将持续进行技术迭代和功能升级,以适应更多复杂场景。

  从7月初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十八罗汉”阵列,到8月底27款人形机器人登台亮相世界机器人大会,人形机器人吸引了不少关注。那么,这些产品何时能实现批量商业化,又何时能走入寻常百姓家呢?

  “今年5月份发布、售价9.9万元起的人形机器人G1,已接近完成量产化设计改造,年底可大规模量产。”宇树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王兴兴说,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的应用,推动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但要等到做出通用型机器人大模型,工业和服务业领域才有可能出现人形机器人终端产品,“我个人比较乐观,认为这个时间不会超过5年。”

  身高1.68米、全身自由度超过50个、搭载robotGPT云端大脑的达闼人形机器人XR4,已经在7月初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开启了预售,一台价格39.9万元起。“XR4适用于科研、工业、物流、养老和家庭服务等多领域。”达闼机器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晓庆说,目前产品主要面向科研教育用户,旨在依托科研力量共同促进产学研用,预计明年实现小规模量产,并开始在工业服务等领域推广应用。

  “如果按照先后排序,人形机器人最先可能落地的场景是生产线以及巡检、维修等特殊岗位,随后再进入家务、养老护理等服务场景。”月泉仿生公司联合创始人任雷说。

  北大银河通用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王鹤预测,人形机器人抓取、放置、搬运能力,在工厂、零售、服务等场景均可应用,今明两年有望实现百台级到千台级的快速增长,“未来15年,人形机器人一定能成长为万亿级大市场。”

  高质量发展前景可期,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清华大学、中科大与埃夫特、启智机器人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具身智能领域感知、决策、规划和控制相关前瞻技术和共性技术平台研究和探索;优必选与奥迪一汽、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研发人形机器人智能化解决方案,推动其在汽车工厂大规模应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许多参会企业和专家都表示看好行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多项合作相继达成。

  “除了制定人形机器人技术路线、加强基础技术攻关,我们还在产业生态构建上做了大量工作。”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彬介绍,作为国家地方共建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他们先后上线运营了OpenLoong开源社区,发布了全球首款全尺寸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还设立了孵化平台,启动了人形机器人产业园建设。“总规模100亿元的产业基金也已设立,年底前将完成前期20亿元基金的募集。”许彬说。

  迈向高质量发展,机器人产业仍有不少难题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