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高质量发展调研行)(3)
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改革创新传统的安徽,熔铸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法治精神,创造性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地转化,形成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等特色做法,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何实现供需精准对接,考验着公共服务的精细化水平。
11月8日上午,铜陵市铜官区幸福社区的石城广场上,一场社区招聘会正在进行。家住附近的求职者,不仅可以直接与前来招聘的企业面对面沟通,还可以扫码注册小程序,通过手机就可以接收附近的工作岗位推荐。
此外,依托网格化管理,社区党员、干部随时收集岗位信息和就业意愿;通过设立在社区或商超、银行的就业驿站,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建在居民家门口的就业体系,打通了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这就是如今在安徽普遍推广的“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品牌,它聚焦社区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借助信息化赋能,通过“政府主导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线上线下结合”服务模式,提供常态化就业服务。
一项服务模式创新,同时探索求解社区劳动者就业难、小微企业招工难、基层治理难等问题,凸显着城市治理精细化的重要意义。
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智能化水平,是推进服务供给精细化的重要途径。
在马鞍山市政务服务中心,马鞍山市公安局行政审批科科长谢静现场演示了如何办理“无犯罪记录证明”:点击“政民通·马上办”桌面交互终端,选择业务,“刷脸”核验,证明出具,整个过程用时约40秒。
办证明“无感”,幸福更“有感”。无证明办理,既便利了办事企业和群众,也节省了审核查验的时间、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几乎让办事窗口前排大队的现象成为历史。
数据多跑路,群众就少跑腿,其中的关键是打破数字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截至目前,马鞍山共打通27个数据接口、23类电子证照接口,实现50类证明材料免提交,免提交率超90%。
科技赋能,无疑大大提高了治理效能。但要“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不可或缺,永不过时。
走进合肥市的中铁臻庭小区,宽敞明亮的住宅楼、修葺一新的健身步道、随处可见的绿植让人眼前一亮。
深入了解一番,这个小区更是不一般:4栋安置楼设计了11种不同的户型,尽量满足差异化、多样化需求;老年人较多,小区就增设了许多适老化设计,比如在儿童活动区设置老年人座椅,降低窗户把手方便开关……
很难想象,这样高品质的小区,是由老旧小区改造而来。而且,小区内500多户居民实现原地回迁,交付时间还较原计划提前了6个月,有何秘诀?
居民自治起到了关键作用。拆不拆,怎么建,居民说了算。由11名居民组成的居民征迁自治小组,参与征迁、建设、安置、治理全过程。
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好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还能住进这样的房子,以前哪敢想!”合肥仪表厂退休工人田宗金,住进了三居室的新房,脸上洋溢着笑容。
发展永无止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谋划推进改革,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本报记者吴焰、刘维涛、邹翔、徐靖、罗阳奇)
《 人民日报 》( 2024年12月09日 01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