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高质量发展调研行)(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12-13 13:22:01
浏览

  事业能留人,产业可聚才。安徽通过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和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推进创业安徽行动,不断创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技术、人才、资本、场景良性互动,浓厚的科创氛围、创新气息,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奔赴而来。

  一个指标很有说服力:作为曾经的劳务大省,安徽近年来人口净流入态势明显,去年合肥市人口增加21.9万。人口红利正加速转化为人才红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以生态“含绿量”,塑造生活新空间

  铜陵市狮子山独立工矿区居民安成美,今年1月份乔迁新居后,过上了舒适的生活——菜市场干净又整洁,离家步行只需5分钟;上下楼乘坐崭新的电梯,再也不用爬楼梯;医院、学校走着就能去……

  随着资源枯竭、矿山关停,因铜而兴的城区发展活力渐失,生态问题凸显。安成美清晰记得,当初一家人住在老楼里,附近地质灾害频发、基础设施陈旧、公共服务落后。

  一边修复生态、整治环境,一边新建家园、打通路网,同时引进产业吸纳就业,如今的狮子山独立工矿区重焕生机,正向一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嬗变。

  安徽山川秀美。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群峰竞秀,长江、淮河、新安江川流不息,巢湖、太平湖烟波浩渺,“三山三江两湖”构成精彩的山水版图。如何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诗意栖居的幸福空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道现实考题。

  狮子山之变是一个缩影。安徽近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实施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统筹推进皖南、皖西两大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进“四廊两屏”重点工程建设,让生态屏障更牢固,让生态福祉更厚实。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一句民间俗语,道出了江淮儿女的深情。淮河穿蚌埠城而过,是蚌埠人的“母亲河”。

  但曾经母亲河“病”了,给城市带来的也是“痛”。防洪排涝能力弱,常常泛滥成灾;生态环境恶化,“临河不见河、近水难亲水”。

  2022年,蚌埠启动“靓淮河”工程。一方面切滩、拓槽、疏浚、清淤,让主河道由原来枯水季不足200米拓宽至500米,复现“一条大河波浪宽”盛景;另一方面重新改造利用堤坡、滩地、河岸等近水区域,骑行道路、沙滩、栈桥、亲水平台一应俱全,大河沿岸化身“城市客厅”“市民公园”。

  蚌埠靓淮,淮亮蚌埠。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居住、商业、产业类收益超70亿元。更重要的是,这座百余年来因水而兴的工业之城,开启了从“跨河发展”向“拥河发展”转变的发展新阶段。

  在新安江,皖浙两省探索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新安江模式”,正着手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一水共护”走向“一域共富”;在长江,一体推进治污、治岸、治渔,实现“滨江不见江”到“城市生态客厅”的美丽蝶变;在巢湖,系统实施“五大工程”“四源同治”,巢湖水质实现历史性好转,东方白鹳舞翩跹……

  两组数据,直观展现了保护之效和发展之变——

  2023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34.8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1/3,优良天数比率提升到82.9%;长江干流安徽段、淮河干流、新安江干流总体水质均为优。

  过去10年,安徽全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近30%,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

  保护好山好水,发展向绿而行,绿美江淮“千里画卷”徐徐展开。

  以治理精细度,增强生活幸福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创新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