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马约拉纳费米子:一桩物理学“悬案”终被破解(3)

光山新闻网 李晓华 2019-04-03 13:44:02
浏览

2015年夏天,结束了研究生一年级的课程学习,范朋回到课题组后,导师并没有给他安排一个固定的研究方向,而是先跟着王东飞学做科研的“手艺”。刚开始的那两年,范朋参与了课题组里许多方向的研究,包括硫化钼、石墨烯纳米带、铁碲硒单晶……这些虽然都是纳米尺度的表征研究,但不同方向却有“很大差别”。

不聚焦在一个方向如何做深呢?有利于个人成长吗?

“凝聚态物理是与实际应用联系较为紧密的物理科学,研究热点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个人具体研究的内容也会随着热点而变。”范朋讲述着他的感悟。在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之前,更多需要学习的是做科研的技能,从实验仪器怎么组装、实验器材如何买,到不同研究内容的文献调研、相关软件等“全套的”科研流程都需要了解一番,“只要跟科研工作有关的,都需要跟着老师和师兄们学一学,老师、师兄的师兄也会帮忙‘带’。”

在王东飞看来,“传帮带”是一个很好的模式,而在他们团队也早已成为一个传统。

“导师密切关注本领域最重要的发展前沿。导师设计和研制国际顶尖的仪器装备,然后带领团队开展强力攻关。”“刚进入科研领域,我们可能并不知道对哪个方向感兴趣,只有多学多看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接触不同研究的过程也是寻找自己兴趣点的过程。”

王东飞说,通过初期的科研训练和对相关课题及研究方向的大致了解,学生会大致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时导师还会帮助学生作分析,为学生作选择提供建议。“导师的学术视野非常广。”

“每周,同一个研究方向的成员都会开小组会,导师们听我们汇报最新进展,帮助我们解决遇到的问题。”范朋说。

此外,每周六上午,课题组都会召开文献报告,每位成员都需要用英语讲演某个方向的综述,或者是一项最前沿的科研进展。

除了“传帮带”和组内的交流讨论,广泛而密切的国际合作、鼓励学生与国际顶尖学术大咖对话,也是团队得以快速成长的又一秘诀。

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该领域国际顶尖科学家与课题组建立了或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关系,每个季度,他们会来到物理所作报告,与学生就实验问题和成果进行交流讨论。

目前,范朋正在写作一篇关于TMD二维材料研究的研究论文,初稿已经完成,但他在与一位外籍科学家交流时,发现自己的论文有点“平铺直叙”,并没有突出工作亮点,在外籍科学家的指导下,他学到了如何在论文写作中突出研究亮点、理清逻辑思维,以及表达得简洁明了。“科研最终是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的。实验做出来后,如何用英文汇报自己的学术成果,让别人听得懂、理解到研究亮点并接受,这很重要,也非常具有挑战性。”范朋说,

有时候,成长或许只在高手的一两句点睛言语之间。

从高鸿钧团队走出来的博士毕业生中,目前有3位在美国的著名大学做教授、一位在新加坡的著名大学做教授,有10多位在国内的著名大学和研究所做教授和研究员,如: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还有几位留在物理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