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以协同创新对接服务长三角成效显著(2)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19-04-17 13:33:04
浏览

据介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针对专业发展存在不均衡的现状,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区域及行业级、校级和院级;类别分为文科类及理工类。国家级、省部级、区域及行业级平台的建设分别对标国家、上海市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人才、技术、成果、管理的相关指标要求进行建设。成立了协同创新平台领导小组,特邀企业专家共同开展平台审核、考核等工作。同时设立协同创新基金,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协同创新,规范平台管理。通过校院两级平台建设,增强研发能力,提升服务水平。

柯勤飞说,到2020年学校将完成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或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实现支撑行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实验室的突破,新增若干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建成50家多层次多类型的协同创新平台、创新科技型公司等,围绕上海和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推动学科向有组织有目标、协同创新解决行业企业关键技术和重大问题转型。

把产教融合作为全新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

刘宇陆认为,高校与企业建立持续深入、密切的协同创新合作,关键要做到“三个明确”,一是通过合作明确阻碍企业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同解决难题;二是明确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和合作机制;三是通过长期合作明确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因此,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到一定层级后,学校就确定了建设示范性协同创新平台的目标。示范性协同创新平台的入门条件之一就是考察平台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企业每年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科研项目,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或工程中心,或企业为平台捐赠大型研究设备等。”

记者了解到,该校已建立教师到协同创新平台中的企业或研究院或社会组织实践长效机制,鼓励教师参与技术创新、课题研究,强化产学研能力培养,并反哺课堂和实践教学;实现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双向聘用机制,试点开展教师离岗创业和到企业兼职。另一方面,学校也注重协同创新平台的应用型考核工作,凸显应用价值及社会推广,不仅考核如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及国家级项目等科研指标,还要考核攻克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解决企业实际难题及产生社会效益等应用研究指标。目前双能型专任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近50%;具有企业经历的兼职教师占比达25%。

“产教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刘宇陆认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新时代产教融合更加强调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团体的整个社会化对标,而不止是对应某个或某些企业。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因时、因势而新,面向整个产业的需求,逐步将教育教学内容纳入协同创新平台,打破了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的边界,让学生在产业链对接的各个专业端口上都有所涉猎和理解,获得跨越学科边界的指导以及更加广阔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刘宇陆举例说道:“学校选择具有产业化前景的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借助参与企业、研究院所的学术积淀和学科优势,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专业质量评价标准,增强了共建联合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度。”比如,通过协同创新平台,让一线工程师指导学生开展“顶岗实习”,开展技术开发与应用,使学生不仅掌握现场最新技术,而且领悟技术开发与创新的理念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