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否健康,最新“诊断报告”来了

光山新闻网 王林 2019-04-18 10:40:26
浏览


 
地球是否健康,最新“诊断报告”来了  
 

地球是否健康,最新“诊断报告”来了

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的冰盖、冰川与冰山。新华社发

地球是否健康,最新“诊断报告”来了

4月13日,河北安平,游客在畅游油菜花海。新华社发

对地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诊断,要依赖一些数据指标:全球平均温度、海平面高度、南极冰川厚度等。4月初,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青海省水利厅,香港天文台等单位提供的大量观测资料和数据基础上,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以下简称“蓝皮书”)。与往年的报告相比,今年的蓝皮书提供了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对全球的大气圈、水圈、冰冻圈、陆地生物圈等全面概述,是一份地球是否健康的最新“诊断报告”。本期刊登蓝皮书的主要内容,并邀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朋岭解读。

为满足低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需求,科学推进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日前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科学客观地反映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

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气候系统变暖趋势进一步持续,冰冻圈消融加速,气候风险水平呈上升趋势。

大气圈:全球变暖趋势进一步持续

据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2018年全球平均温度比1981—2010年平均值高出0.38℃,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0℃,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四暖年份;且过去五年(2014—2018年),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五个年份。

2018年,亚洲区域平均气温是1901年以来的第五高值;中国亦属异常偏暖年份。1951—2018年,中国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24℃,升温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我国不同区域气候变化差异明显。1961—2018年,中国北方地区增温速率明显大于南方,西部地区大于东部;青藏地区增温速率最大,平均每10年升高0.37℃。

1961—2018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增加趋势,降水变化趋势区域差异明显,青藏地区降水呈显著增多趋势,而西南地区降水呈弱的减少趋势。本世纪初以来,华北、华南和西北地区平均年降水量波动上升,而东北和华东地区降水量年际波动幅度增大。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气候风险水平呈上升趋势。1961—2018年,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极端低温事件显著减少,极端高温事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增多。

水圈:全球大部分海域海表温度较常年值偏高

海洋:1870—2018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表现为显著升高趋势。2018年,全球大部分海域海表温度较常年值偏高,全球平均海表温度为1870年以来的第四高值;全球海洋热含量(上层2000米)超过2017年创下的纪录,2018年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年份。1980-2017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3.3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地表水资源:1961—2018年,中国十大流域中松花江、长江、珠江、东南诸河和西北内陆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和西南诸河流域则表现为减少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