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科创引擎 让“1+1+1+1
点燃科创引擎 让“1+1+1+1>4”
沪、苏、皖、浙三省一市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7%,人口占全国的16.1%,GDP占全国的23.49%。如今,这块富庶之地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体化并不只是简单的“1+1+1+1=4”。“长三角一体化不是现有的经济总量之和,而是要通过创新来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4月20日,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9春夏研讨会上如是说。
成为全球科技合作与竞争的主体
国内排名前10的高校有5所,排名前100的高校有23所,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7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58名……相较于京津冀和粤港澳,长三角在科研资源、创新主体、创新成果方面优势突出。
“长三角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综合实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在国际权力格局中的位置,长三角使命重大。”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在她看来,长三角世界城市群应该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科技合作与竞争的主体力量。
不过,目前长三角在科技创新方面仍落后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城市创新能力方面,2017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个创新城市,长三角仅有上海入榜;科技创新企业分布方面,2018福布斯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100强,长三角仅有2家企业,且都在上海,排在世界六大城市群的末位;从工业增加值率来看,长三角仅22%左右,低于26%的全国平均水平,不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一半。
毋庸置疑,上海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应承担起带动和引领作用。但陈雯认为,比对粤港澳国际科创中心,长三角也更需要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拓展到全域的国际科创中心来定位。
以“科技高峰”筑起“创新高原”
从早年的“星期六工程师”开始,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就源于创新,而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仍然需要依靠创新。
正如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所说,要坚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通过创新要素一体化建设,驱动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的协同发展。
他建议,发挥长三角科教资源丰富、科技体系完备的优势,主动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培育发展新动能,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及其他城市产业创新中心的统筹发展,着力打造区域协同创新的共同体,争取早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区域协同实现创新发展,已成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主要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金东寒说。
具体而言,就是以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更高层次的对内对外开放,加快缩小地区差距,更好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大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是截长补短,是真正做到开放、融合,相互促进,都有提高。”徐匡迪特别指出,上海要在其中真正形成“一体化”的启动力。
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今年年初,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向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呈交了一份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到,应以长三角城市间科创要素联动来提升高品质的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