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颗星星被冠以中国科学家名字(2)
在颁授仪式上,身形颀长清瘦、已经八十高龄的周又元先生微笑着走上台,作了极为简短的发言,他在发言中没有谈自己,只是对工作过的学校和集体表示了感谢,感谢它们提供给自己“舒畅、自由、充满信任”的工作环境。
《中国科学报》记者希望周先生以自己的经历给后辈赠言,周先生思索片刻浅笑着仅说了短短几句:“我已经80岁了,仍然一直提醒自己要做好人,做好事。特别是从小起,我母亲就这样教育我。”
国家天文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惜字如金”这件事,周先生解释过,自己教学的年头太久了,感觉话都对学生们说完了,因此晚年都不爱说话了。
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科院云南天文台韩占文院士此次专程乘飞机赶到北京见证恩师的荣耀时刻。
曾经做过周又元博士后的他告诉记者:“周先生对学生特别好。我到学校的第一天,他就去学生宿舍看我,令我特别感动。除了在生活上关心,工作上他也给了我很多建议。我和他的研究方向本来不一样,在他的指导下,我的研究视野变得开阔,突然进入了另外一个领域。在周老师身边这几年,是我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时期。”
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1992年到1995年曾跟随周又元念博士。
“1995年6月16日,是我博士论文答辩的日子。答辩现场,陆埮先生向我提问,周先生就主动替我解答那些我回答不了的问题。当时两位先生对于理论的探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至今想来是我一辈子的荣幸。”王建民感叹道。
为了祝贺恩师收获“来自太空的礼物”,王建民带来了一场题为《类星体及其宇宙学效应》的学术报告。在报告结尾,他细数周又元培育过的众多弟子,并将郑板桥的一句诗献给老师:“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链接——周又元先生科研成就
周又元是我国最早进行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及宇宙学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等领域研究的学者之一,并创建了相应的研究团组。
20世纪70年代他对射电类星体进行光度定标,确立了射电展源类星体的哈勃(Hubble)图,支持了类星体红移的宇宙学起源本质。其后还在类星体宇宙学红移框架下,完成对类星体奇特红移分布的解释。
20世纪80年代他和团队在国际上较早利用类星体获得100Mpc的超大尺度结构的观测证据,后被大样本星系巡天所证实。
20世纪90年代,他和团队研究活动星系核内部结构和辐射机制,首次得到活动星系核大蓝包形状参数方程,肯定了产生发射的机制,确认了大蓝包的辐射来自吸积盘及其冕区,得到相应的温度分布,估算了中心黑洞的质量。又于世纪之交发现了活动星系核X射线短时标变化规律新类型,用耀斑模型对各种类型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统一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