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武:无怨亦无悔 浩海又启程(2)
“当时作为一名年轻人,无论自己的观点多么幼稚不成熟,陈老师从来不摆院士的架子,对所有人一视同仁。陈老师这种点亮自己照耀别人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宫超说。
登顶两器最高平台
20世纪90年代初,已近古稀的陈俊武按捺不住一腔热血,把重点转向石油替代问题。
“我国石油资源不足,煤炭相对丰富,煤制烯烃技术是连接煤化工与石油化工上下游的桥梁、实施石油替代的重要方向。”陈俊武如是说。
然而,煤制烯烃涉及煤气化、甲醇合成、甲醇制烯烃等多个技术环节,其中煤制甲醇相对成熟,用甲醇制取烯烃则是制约煤制烯烃的技术瓶颈。
为此,他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借鉴炼油行业催化裂化的流化床技术,进行甲醇制烯烃技术实验室成果的工程放大和基础设计。
据了解,整个工业试验的成功,不仅要完成试验装置的工程化技术开发、设计和建设,而且必须经过升温、循环、催化剂结炭与再生、催化剂损耗和丁烯回炼等多方面的考验。可以说,工业试验进展的每一步,都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探索。
同事回忆,陈俊武指导甲醇制烯烃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时,不仅和年轻人一样加班,多次主持讨论会,还先后8次到陕西华县甲醇制烯烃工业试验现场了解情况,坚持走遍装置的各个部位,登上30多米高的两器(反应器和再生器)平台亲自查看。
“有时为了不让院士登高爬梯,大家都说塔顶上没有什么新设备,不用上去看了,可院士对上面每个地方有什么设备都说得一清二楚,想瞒都瞒不住他。”跟随陈俊武工作20多年的中国石化洛阳(广州)工程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刘昱对《中国科学报》说,“院士用行动告诉我们,工程设计人员在现场必做的有两件事,一是钻两器,二是爬高塔,只有在现场的时间足够多,才能干好工程设计工作。”
2006年5月,陕西万吨级甲醇进料规模的甲醇制烯烃工业化试验宣告成功,每天可以处理50吨甲醇,实现了第一步100倍工程放大,远远超越国外同类装置试验规模。
2010年8月,陈俊武指导完成的世界首套、全球规模最大的180万吨级甲醇进料的甲醇制烯烃工业示范装置在内蒙古包头市建成投产,成功实现第二步100倍工程放大,累计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30余项,在煤制烯烃领域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之后,陈俊武又指导项目联合攻关团队完成了新一代甲醇制烯烃技术开发。目前,由中国科学院甲醇制烯烃和中国石化SMTO两种技术生产的烯烃已经占国内烯烃产量的25%~30%,加速形成我国独有的甲醇制烯烃战略性新产业。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中国哪一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峰值年排放多少亿吨?这些似乎不是石油化工行业专家的研究范围。然而,陈俊武认为,出于对社会的责任,科学家还应学习过去不熟悉的知识,争取提出一些对国家、对大局有益的论据和建议。
晚年的他高度关注温室气体排放和低碳研究,率先提出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年不应该超过2030年、排放量100亿吨的科学论断。其出版的《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研究》为国家碳排放政策的制定、能源结构的调整、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确保经济持续发展提出了积极的科学建议。
如今的陈俊武,尽管已届92岁高龄,却仍奋战在工作岗位一刻不敢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