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相龙:鉴往可知未来
唐相龙:鉴往可知未来
自古以来,兰州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一直是中原进入西域的咽喉要道,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也因为同样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兰州的角色就被定位为重工业基地。这项国家重大决策为兰州市此后几十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打下了基础。
■本报记者 袁一雪
唐相龙发现自己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兰州,还能为国内其他重工业城市的转型发展和空间规划起到借鉴作用。
唐相龙带领学生在兰州市红古区进行实地考察。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被无数次引用。然而,历史的长度还在不断延展,从哪里研究,又在哪里结束?这取决于研究者。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相龙就以1949年为起点,从兰州市第一版现代城市总体规划入手,深挖兰州市城市变迁和城市规划历史,旨在为兰州当前及未来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创新思路。
经过多年研究,从未有过历史学背景的唐相龙发现,现代新兴重工业城市的历史沿革及其规划演进是座充满惊喜的宝藏。
深挖兰州规划历史的决心
城市规划专业出身的唐相龙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将历史与规划“结缘”,因为在一般人看来,城市规划只关注城市的现在与未来,至于历史,早已是过去时。
2008年,唐相龙考入同济大学并师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德,开始博士阶段的学习研究。“在博士论文选题时,导师与我再三商讨,最终选择兰州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为研究方向。”唐相龙回忆说。
对于兰州城市规划的历史,唐相龙知之甚少,所以其博士论文的研究过程颇为艰辛。“我当时联系采访过参与规划的当事人,并到甘肃省档案馆、甘肃省图书馆、兰州市城建档案馆以及地方档案室寻找相关资料,但我所找到的史料根本无法满足博士论文的需要。”唐相龙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正当唐相龙一筹莫展之时,同济大学的一位老师为他拨开迷雾,告诉他兰州第一版规划是由苏联专家参与,并由原国家建委与兰州市在北京联合编制的。因此,中规院档案馆内存有不少当年规划史料。得知这一情况后,北京之行迫在眉睫。
不负所望,在中规院的档案馆内,唐相龙惊喜地找到了所需资料,这让他的研究第一次有了突破性进展。“城市规划历史研究就像考古一样,找到正确方向后,便仿佛推开了一扇大门,一下让你豁然开朗,甚至多年的历史谜团瞬间真相大白。”这让唐相龙对之后的研究也充满了信心与好奇。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唐相龙逐渐翻开了兰州城市变迁的历史画卷。这幅画卷虽然时间跨度不长,却展现了兰州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
自古以来,兰州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一直是中原进入西域的咽喉要道,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也因为同样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兰州的角色就被定位为重工业基地,并邀请苏联专家共同规划,确定了兰州的城市性质、规模、用地布局和产业发展方向,将苏联援华的“156项工程”中的6项落地在兰州。这项国家重大决策为兰州市此后几十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