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发金牌火箭见证中国航天“逆袭”之旅(2)
他和团队成员点着蜡烛、开着应急灯,连夜寻找答案。这一找,就是30多个日日夜夜。最终查明,是一个金铝焊接点的“虚接”,导致控制整个火箭的惯性平台失效,火箭按照错误的姿态信号进行姿态纠正,最终坠毁。
“这两个金属焊在一块,直径有多大呢?只有我们头发(直径)的几十分之一,起飞之前3秒钟就已经有脱开的迹象……”每每说起这次事故的原因,龙乐豪总会流露出巨大的遗憾——如果这根导线延长1500秒再坏,也就是25分钟左右,这次发射的结果将改写为“成功”。
“就差这么1500秒左右!”
此后,龙乐豪一句“失败,就是差一点的成功;成功,就是差一点的失败”,成为整个航天领域的流行语。
“绝地反击”背后的“归零”法宝
这次巨大的冲击之后,中国航天痛定思痛。
1997年,当时的航天总公司提出,要实施“生命工程”以提高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的可靠性。
按照龙乐豪的回忆,研制团队短时间内围绕设计、生产、产品控制、研制管理等工作进行了全面复查,完成了12类、122项试验,提出44项、256条改进措施。
1997年8月20日,仅过了1年多的时间,长征三号乙又一次矗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塔架上,用连续3次发射成功,扭转了中国航天的被动局面,挽回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声誉。
龙乐豪告诉记者,从那以后,型号队伍走出了低谷,在经受各种考验后,更加成熟。
在后来的发射中,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保持了连续76次的成功,创造了世界单一型号火箭“连续发射成功”的纪录。
如今,长三甲系列火箭的发射成功率达到了98%。
23年前那场一个多月的“绝地反击”,其背后那一条条改进措施,最终也衍生出了著名的航天“双五条”“归零”——“技术归零”五条标准和“管理归零”五条标准。
这一航天法宝已在一代代航天人的接力下传承下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总成总测中心部长王大林记得,前段时间,航天某项产品进入发射场后出现问题,当即就反馈到了“家里”——北京的研究所。“家里”当天就成立了技术和管理“归零”团队。
王大林就是这支管理“归零”团队的成员,他负责编写“归零”报告,完成报告已将近晚上10点。他以为交了“归零”报告,就相当于完成了任务。
当天夜里11点左右,王大林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他刚迈进家门,就接到了研究室主任的电话:“王大林,你这个报告写得不行……”领导认为他的“归零”报告“没有严格按照‘五条’标准来编写,需要回单位修改”。
按照王大林的回忆,他撂下电话就准备出门。这时,他看了看妻子,心生愧意:“妻子是大龄孕妇,是需要丈夫付出较多的时间来陪伴和照顾的。”
但,“归零”任务十万火急。
“任何航天活动都是新的起点和新的考验,对于航天重大发射任务,成功就是100分,失败就是0分,没有中间值,必须把成功作为信仰。”
这是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把成功作为信仰——航天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一句话,其中还提到:“坚守对成功的信仰就是坚守质量,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
那天晚上,王大林最终出了家门,到单位和室主任一起完成了“归零”报告。再次回到家,天已微微发亮。
饱经磨砺始见春
当然,在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20多年的成长过程中,并不止这一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