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联合考古还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

光山新闻网 刘斌 2019-04-27 09:26:12
浏览


 
中英联合考古还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  
 

中英联合考古还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

2019年1月考古队在波斯湾遗址进行发掘。张然摄

中英联合考古还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

    明代景德镇中期葫芦瓶,考古队在拉斯海马遗址整理复原。王琎摄

中英联合考古还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

2019年1月,中英阿联合考古队成员在在拉斯海马遗址布设探方。翟毅摄

中国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英国杜伦大学考古系的最新联合考古研究证明,“海上陶瓷之路”终点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这一发现将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向前推进了500年。

近年,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杜伦大学考古系陆续考察整理了江西景德镇窑址、印度奎隆港口遗址、阿曼鲁斯塔克、西班牙萨拉戈萨、瓦伦西亚等遗址出土的中国外销瓷,整理总数达近万件(组)。在整理的文物中发现有西班牙诸多遗址出土的中国唐代至元代外销瓷,虽然出土器物整体数量不多,但是因其产地与产品性质的特殊性,这引起了双方考古学人员的重视。

2016年12月6日,故宫博物院与英国杜伦大学在上海召开的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上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杜伦大学考古系就印度洋、中东和欧洲地区的考古和出土中国陶瓷器等文物展开了更为系统与详细的研究。

双方合作的重点主要在西印度洋与地中海地区,这一区域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环节。参与研究的英方专家、杜伦大学考古系德里克·康耐特博士(Derek Kennet)介绍说:“从9世纪开始,在近东地区一些重要的港口——比如伊朗南部施罗夫港(Siraf)——都发现了唐代中国外销瓷。就这些陶瓷器的制作工艺而言,早期中国外销瓷的质量要远远高于当地生产的陶器。从这以后中国外销瓷在西印度洋的贸易越来越繁荣,尤其元代以龙泉窑青瓷为代表,中国陶瓷贸易量有着迅猛的增长。这一点在西印度洋地区的诸多遗址中都能够得到印证。”

他认为,在印度洋考古中,中国外销瓷研究有着其独特的优势。虽然中外古代文献中提及的贸易商品是多种多样的:从食物水果到香料丝绸,以及玻璃器、贵金属器等等,可谓琳琅满目,但是能够作为考古学证据来进行研究的古代商品物质文化资料却是少之又少。比如食物、水果、香水、酒水、香料和丝绸等有机物很容易腐烂而消失;玻璃器、贵金属和钱币等器物又因为其贵重和可以再利用的性质而很难保存。康耐特博士认为:“在西印度洋地区的遗址中,几乎很少能够见到丝绸制品,因为它们太难保存了。然而中国外销瓷所能反映的古代从中国到印度洋地区的远途贸易是其他考古资料所难以替代的。”

在考古遗址中能够大规模发现的具有商品性质的器物种类主要是陶瓷器。在印度洋考古研究中,多数陶瓷器的产地和年代难以辨别,为考古学家们复原古代历史带来了困难:比如阿曼地区生产的巴赫拉釉陶(Bahla Ware),不但和中国广东石湾窑生产的粗瓷大罐很容易混淆,其年代目前也难以判断。这主要是因为西印度洋地区的瓷窑遗址状况并不明朗。然而中国陶瓷则不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考古学家们通过努力已经大致理清了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脉络、窑址体系、陶瓷品种、产品年代和具体产地。因此,在印度洋遗址中大量发现中国外销瓷的时候,我们不但能够通过中国陶瓷为印度洋遗址提供判断年代的证据,中国外销瓷所蕴含的宝贵历史信息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文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