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迎接科学研究的“中国学派”(2)
面对现实,当发现与前人所说不同时就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削足适履”,尽量去凑乎原有模式;一种是根据新的发现,去完善甚至去纠正前人的模式。后一类的成果当然不容易发表,因为评审人一般都不喜欢反对派。
因此还需管理层面出手,采取措施鼓励新观点甚至新学派的出现。至于科学家个人,两百年来我们对西洋文明的态度经常摇摆,不是崇洋媚外,就是仇洋排外。根源其实都是对“外”并不了解,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平起平坐,既不尾随紧跟,也不夜郎自大。别的学科我不敢说,中国的海洋地质起步晚,离国际引领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放眼全球、起步足下,瞄准突破口、脚踏实地前进,才能实现中国梦、建立中国学派,决不要将标新立异与科学发展相混淆。
这方面我国是有过教训的。改革开放初期,当国际上正在建立“板块学说”的时候,国内却关起门来,鼓吹“大地构造学派”的“百家争鸣”。这类现象今天当然不可能出现,但是当前国内评价系统贬值,“国际领先”的标签随意乱贴,还真要当心不要让历史重演。
总之,华夏振兴既要有硬实力,又要有软实力。创造性文化是软实力的精髓。而在当代世界上,基础科学研究就是创新性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该相信,在科学上只有建设独立发展能力,形成自己的学派,才会真正确立国际竞争力;在文化上只有将民族传统与先进科技相结合,而不单是重复先哲古训,才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权。